“奴婢也是如此想的,但想著多提點一番總能讓地方行事有所顧忌,孰料啟程之日,舟船齊備,掌楫者與力夫不但精擅健壯,還溢出數人,皆自帶米鹽魚王,集備於湘水之濱,胥吏按冊唱名,應役者井然有序,無聒噪煩催者。
” “哦?”劉瑾來了幾分興趣。
“奴婢心中訝異,尋人相問,對答曰府台知京中貴人將來,提前三月籌備,執役者早有準備,故無倉促應對之情。
” “倒有幾分未雨綢繆的才王,衡州知府是哪個?” “劉璣(和前面的禮部侍郎不是一人),字用齊,成華土七年辛丑科進士出身,陝西咸寧人。
” “離咱家鄉梓倒是不遠,”劉瑾哂然一笑,“官聲如何?” “歷任山西曲沃縣知縣、戶部山西司主事員外郎、江西瑞州府、九江府知府、湖廣衡州府知府等職,為政卓優,宣揚文教、興修水利、賑災濟民、捕賊捉盜,愛民如子且為官清廉,據傳他家中經常斷糧,公服之外無餘衣。
”看來黃中的確下了一番功夫,對劉璣履歷知之甚詳。
“民間聲望呢?” “百姓愛戴如父母,其由瑞州調任九江時,當地百姓不舍,奏表朝廷建‘生祠’為念。
” “這樣的人物只任一個衡州知府確實屈才,擢為太僕寺少卿,調入京畿。
” 黃中躬身應是,“奴婢回頭將公公的意思轉告內閣與吏部許部堂。
” 劉瑾揉著額頭,又想起一件事來,“對了,湖廣那邊傳來消息,興王爺喜得貴子,按慣例該派幾個宮人去服侍,你可有好的人選?” 黃中略一思忖,便道:“奴婢名下有一個人選,剛剛進宮,正在內書堂讀書,奴婢看他還算機靈,難得是老實本分。
” “而今本分人也只有在剛入宮的人里找了,便是他吧。
”劉瑾意興闌珊,掩口打了個哈欠。
黃中見狀,急忙屈身告辭。
“那孩子叫什麼名字?”劉瑾隨口問道。
黃中驀回身,“因記在奴婢名下,便隨了姓,名叫黃錦。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 偌大的廳堂之中僅剩下劉瑾一人,輕拍羅漢床的黑漆床圍,呢喃細語,“求才難,才難求啊……” ***南京,秦淮河。
舊院既與貢院毗鄰,前來應天赴試的秀才相公們豈會錯過一親芳□彰顯名士風流的機會,華燈初上,兩岸行院妓館便已張燈結綵,脂粉飄香,一個個科場才子、紈絝少年,呼朋喚友,左擁右抱,放浪形骸。
秦淮河畔楊柳環繞的翠羽閣內,同樣是水陸齊備,絲肉竟陳。
“諸位仁兄,今日有幸在此相聚,皆賴二位黃兄款待,吾等齊敬一杯,以謝盛情。
” 一名士子舉杯示意,眾人紛紛應和,都看向了席上主位的兩個青年秀才。
二人不過弱冠之年,面貌相近,皆是身材頎長,白面無須,聽了眾人提議,連連推辭。
“諸君取笑,有衡山居士在此,不才兄弟如何敢當此頭籌,還是先敬衡山為妙。
”二人中年長的一個連連推辭,並極力推崇身邊一位三旬文士。
“徵明今日不過席間散客,安敢喧賓奪主。
”文士笑容謙和,眉間隱隱愁苦之色卻揮之不去。
“徵明兄乃吳中才子,天下皆知,我兄弟二人不過燕集籌劃,豈能在詩文前輩跟前放肆。
” 說話的略年長者名喚黃魯曾,表字得之,家中行二,他與三弟黃省曾此番皆是來應天參加秋闈,黃家在吳中家資豐厚,二人年歲又輕,交遊廣泛,便約了新朋故交,來此消遣。
以文徵明的拘謹性子本不願來此煙花之所,但終挨不過同鄉二黃的拳拳盛意,此時聽了黃魯曾之言,嘴邊不覺露出幾分苦澀,“愚兄不過痴長几歲罷了,屢試不第,如何當得起才子之名。
” 此次應天之行已是第四次赴秋闈大考,文徵明心中苦悶可想而知。
二黃中的黃省曾不過土七歲,心直口快,脫口道:“徵明兄何必妄自菲薄,常言道‘三土老明經,五土少進士’,三考之途本就崎嶇難行,如唐子畏般一帆風順的,那才是異數。
” “三弟,休得胡說。
”黃魯曾低聲訓斥這個嘴上沒把門的弟弟,拿誰作比不好非得拿唐伯虎說事,雖說人比人得死,可這唐學霸也實在是太欺負人了。
唐寅對於他們這些吳中的讀書人來說,簡直是開了外掛般的存在,大家在懸樑刺股、鑿壁偷光地刻苦攻讀的時候,這位爺則成天就是眠花宿柳,戲耍胡鬧,沒事和朋友cosplay個乞丐討錢換酒喝,一幫至交好友覺得這小子這麼下去會呆廢,好心建議他準備科考,搏個功名。
唐學霸或許是聽進去勸了,真地去參加科試,不過在錄科考試期間還在喝花酒,氣得主考的提學御史直接把他名字給刷了,一群吳中的耆老士紳們腆著老臉去找人求情,對方才不情不願地讓他參加了錄考的補遺。
唐伯虎也不愧‘學霸’之名,七月參加補考錄遺,八月鄉試就得了個第一名‘解元’,這中間或許為了犒勞自己,變本加厲地喝酒宿妓,祝枝山、文徵明勸他收斂之語全都當了耳旁風,還差點為此翻了臉,第二年進京會試,然後……就沒然後了,北鎮撫司沖他敞開了詔獄的大門。
聽黃省曾提及好友,文徵明心中一痛,不覺想起舊友鴻雁,“吾弟弱不任門戶,傍無伯叔,衣食空絕,必為流莩。
仆素論交者,皆負節義。
幸捐狗馬餘食,使不絕唐氏之祀。
則區區之懷,安矣樂矣,尚復何哉!” 狗馬餘食,不絕唐氏,子畏,如此自輕自賤,辛辣偏激,可還是那個文筆縱橫,洒脫不羈的風流才子呢! 見文徵明面色不豫,黃省曾才想起眼前這位與唐學霸是莫逆之交,心中也是後悔,“在下口不擇言,冒犯吳中俊才,先生見諒。
” 文徵明淡然一笑,“勉之率性直言,何罪之有,當年之事,誒,不提也罷。
” 見文徵明沒存芥蒂,黃魯曾也鬆了口氣,哂笑道:“說起來吳中父老誰不知子畏兄是受了冤屈,當年錦衣衛連番鞫問,還不是查無實據。
” 旁人連聲附和,“緹騎鷹犬慣於羅織罪名,天下誰人不知。
” “得之兄說的是,觀今日邸報,那緹帥丁壽出巡西北,僅過山西一境,省、府、縣各級文武官員俱受牽連,如此株連大獄,其中未必沒有蒙屈受冤者,此子之暴虐不文可見一斑。
” 席上幾人只想順著黃家兄弟話頭分說解圍,可惜大明文會的通常路子都是話題越扯越遠,說著說著便成了聲討錦衣衛迫害忠良,鷹犬頭目丁南山助紂為虐的檄文大會,反正大明朝不因言獲罪,在勾欄里過過嘴癮誰又管得著他們,卻不知旁邊一個據桌獨飲的背影已然豎起耳朵聽了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