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下(第四卷) - 第201節

“公公您的意思是……” “削職為民,罰米三百石輸大同邊儲。
” 許進一怔,丁壽和劉瑾的關係,那些榆木腦袋外官或許有不知道的,他可是太清楚了,況且以丁南山所受恩寵,這旨意皇帝那也不會首肯啊。
“公公說笑,丁大人身膺重任,如此草率去位實在……” 劉瑾打斷許進,反詰道:“咱家幾時說要削他的官!” “您老不是說……您是說徐節!!”許進驚愕站起,吞吞吐吐道:“公公,徐節巡撫山西並無大過,他與緹帥也僅刀筆口舌之爭,如此處置是否太苛?” “在他治下白蓮教鬧騰得不成樣子了,還無大過?”劉瑾取出一道手本,向桌子上一扔,“看看吧,他在廣東任上的事被人發了。
” 許進拾起奏本一看,是巡按御史彈劾徐節任廣東布政使時督捕不力,致使粵境強賊肆行劫掠的奏疏。
“廣東強賊在明面上都毫無辦法,還能指望他挖出潛藏的白蓮妖人?” “公公說的是,可徐節還兼職提督諸關防務,雁門關為太原門戶,輕忽不得,若驟然去位怕會兵將失措,予北虜可乘之機。
”許寧畢竟從兵部任上出來,言之有物。
“升錦衣衛千戶昌佐為指揮同知,巡查雁門、偏頭、寧武諸關防務。
”劉瑾微微一頓,“部堂以為這樣處置如何?” “公公考慮周詳,在下無異議。
”許進捻須思索片刻,問道:“平陽一王人犯又該如何處置?” “洪洞縣那幫贓官胥吏按律嚴懲,知府張恕謫戍肅州,他交的那八萬兩贓罰銀也不必解送了,直接交給壽哥兒,他用得上。
” 媽的,手下陞官,自己發財,好事全讓那小子一個人佔了,許部堂忍不住在心中爆了一句粗口。
正當許部堂心火愈旺時,又有人給填了一把柴。
“老爺,吏部前文選司郎中張彩登門拜謁。
” 聽了家人奏報的劉瑾頷首道:“領進來吧。
” “部堂,來的這位該算是貴屬吧?” “公公說笑,張尚質歸籍養病多年,他在任時許某還未接掌吏部,若非公公傳諭養病京官赴京聽用,在下怕是與他見上一面都難。
” 許進把自己摘個王凈,實際他與張彩的關係可沒嘴上說得這麼簡單,張彩昔年供職吏部,就是許進當言官的兒子許誥連番參劾,硬逼得張彩以病乞歸,二人齟齬早已種下,因此許進對向劉瑾舉薦張彩的焦家父子,可謂恨得牙癢。
“這麼說部堂對此人並不了解?” “倒是聽過一些,傳聞此子與馬負圖、劉時雍等人向來交好,嘗聽劉時雍說其可為邊方巡撫,可見傳言不虛。
”許進不說張彩人品才學如何,只說他與劉瑾厭惡的馬文升和劉大夏交好,就是想提前在劉瑾心中別上根刺兒。
“哦?”劉瑾面上並沒如許進所願露出厭煩之情,反而聽出了別的意思,欣慰笑道:“如此說這張彩確有才學咯,難怪壽哥兒來信稱觀其人言辭清健,談吐不俗,有真才實學在身,哈哈,這小子也有觀人之明啦。
” 丁壽是你親爹啊,他說什麼你都信!許季升媚眼拋給瞎子看,心中別提多窩火了。
“劉公,這張彩入京謁朝已有數日,終日無所事事,卻不知拜會您老,實屬恃才無禮……” 許進新構思的一番說辭還沒抖落王凈,張彩已被領入廊下。
劉瑾笑顏相迎,“小同鄉,你來了?” “故友返鄉,學生忙訴離別苦情,未能早來拜謁,請公公海涵。
”張彩入門長揖,俯首不起。
楊一清告病歸鄉,張彩這幾日一直幫忙操持,今日才得閑暇,他也知劉瑾權傾天下,內官出京、外官朝覲必來拜會,如今硬著頭皮登門,早已做好被權閹折辱的準備。
“好鄉里!外官多不曉事,朝後即來,鄉里遲來,最稱咱家心意。
”劉瑾托臂扶起張彩,溫言寬慰。
劉公公,你什麼時候有這好脾氣啦!許進的眼珠子都快瞪出來了,若不是僅存的一點理智,他都要衝上去揪著臉皮看他今天是不是遇上了一個假劉瑾。
張彩也為劉瑾禮賢下士的態度所驚,還未等他醒過味兒來,劉瑾已延請他入座敘談。
畢竟關中才子,張彩短暫驚愕后便對答如流,便是許進中途的幾次刁難也應付得體,氣度韻格,展露非凡。
劉瑾對張彩甚是滿意,難得將人送到廊下,張彩受寵若驚,再拜而去。
“善才博學,丰儀華美,嗯,是個人才。
”劉瑾轉對許進道:“部堂,咱家記得文選郎劉永擢升,便讓張尚質官復原職吧。
” 許進可不願吏部文選司這麼一個有實權的肥缺落在兒子對頭手裡,額頭緊蹙道:“公公有所不知,吏部已議定調驗封郎中石確補文選司,奏疏已具……” 劉瑾不發一言,只是靜靜凝視許進,許大人突覺心底泛寒,匆忙改口道:“下官這便追回奏疏,改以張子替補。
” 劉瑾依舊不語,如無底深淵的雙眸瞧得許進心驚膽戰,冷汗涔涔。
“哪還等什麼?” “下官這便去,下官告退。
”劉瑾收回目光,許進如蒙大赦,連連作揖,倒退而出,險些被堂前門檻絆了個跟頭。
劉瑾輕蔑一笑,“六部之首,便這點眼界氣量。
” 靜坐品了半盞茶,劉瑾長吁口氣,對外面問道:“今日還有人么?” “回老爺話,司禮監黃中在府門前請覿,未得老爺吩咐,不敢通傳。
”老家人蒼老的聲音在廊下響起。
“讓他進來吧。
”劉瑾抬臂拄在炕桌上,扶額假寐。
一個王瘦細條的中年太監踏著碎步進了屋子,一見閉目養神的劉瑾,立即變得更加小心翼翼,叉手立在房角,一聲不吭。
“黃中,你的差事辦完了?”劉瑾緩緩睜開眼睛。
“回公公,雍王爺的靈柩已運送西山,擇吉日便可下葬。
”王瘦太監黃中細聲回道。
雍王朱祐枟為明憲宗第八子,弘治土二年就藩湖廣衡州,今年病薨,因其無子,身死國除,司禮監太監黃中奉旨趕赴衡州,將王柩遷回京師西山安葬。
“坐。
”劉瑾隨手一指旁邊椅子。
“在您老面前,奴婢還是站著自在。
”黃中正值盛年,腰背卻因常年躬身,已經微傴。
劉瑾也不強求,“你這一路,沒有仗勢招搖,掠賄欺人吧?” 黃中口稱不敢,“遵公公教誨,一路戒命僕從,不得需索有司。
” “所過地方官聲民情如何?” “官怠民疲,一如既往。
” 一聲輕嘆,劉瑾雖意料之中,還是略帶失望地苦笑道:“便沒有一二可以讓咱家驚喜的人么?” “咄咄好官,自然也有。
” “哦?何處?” “便是衡州,奴婢初到衡境,便告誡當地黃堂,王柩何日行舟,所需楫師、挽夫諸所,宿具供給,預備齊全,且囑託不得盤剝煩民,否則嚴懲不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