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佐被錢寧戳得抬不起頭,只得垂首道:“那這腳印……” “別提你他娘的腳印了,收拾收拾,把人撤了。
”錢寧臨走還不忘指點著齊佐胸口叮嚀,“在錦衣衛當差,除了眼明,還得心亮,你小子給我長點記性!” 齊佐撫著被錢寧點得隱隱作痛的胸口,回首望了望牆上腳印,眼中滿是不甘……************城西劉府。
“丁大人,老爺言說他屬涉案中人,不便相見,請您回去。
”劉府老家院老薑立在角門前,高大身形微微傴僂,語氣卻堅定不容置疑。
“公公他老人家就沒什麼交待示下?”丁壽不死心問道。
姜榮緩緩搖頭,抬腿退回了門內。
“姜老爺子,您通融一下,讓我進去見公公一面,哎……” 眼睜睜看著烏漆角門緩緩合攏,將自己擋在了門外,丁壽實沒想到他竟也有被劉瑾拒之門外的一天。
這裡該不會真有老太監的瓜葛吧,丁壽正自胡思亂想,忽聽耳邊傳來一聲輕笑,“丁兄似乎心情不佳,可是有煩心之事?” 扭頭望去,只見不遠街邊處有一人白衣玉扇,瀟然佇立,嘴角噙笑看向自己,丁壽當即沒好氣回道:“既然知道丁某心情不好,你還敢在此幸災樂禍,可是存心找我的不痛快?” 玉骨摺扇‘刷’的一下在掌中收起,白少川啟齒輕笑,“丁兄既然心緒不佳,便由白某擺酒作東,助你澆愁如何?” “不好,你分明是想讓我愁上加愁。
”丁壽歪頭叉腰,斜瞪白少川。
************酒樓臨窗的一處雅座。
丁壽將空杯‘砰’的一下重重頓到桌上,發泄著心頭不滿,白少川則微微一笑,提壺為他重續了一杯酒。
“你說劉公公對我避而不見,究竟安的什麼心?” “公公最近有事忙,再則姜老已然說得清楚,避嫌。
”白少川自斟了一杯,輕輕說道。
“朝中誰不知我與劉公公的關係,避個鳥嫌啊!” 丁壽話語粗俗,白少川聽得劍眉輕攢,“也正是因丁兄往日與公公行得過近,聖上此番明旨徹查會試科場案,朝中大員多有牽扯,內外矚目,若言行不慎,怕是會授人以柄。
” “劉公公行事幾時這般瞻前顧後?”丁壽頗不以為然。
“劉公公自然沒什麼可懼的,不過嘛……”白少川沒有繼續再說下去,只是凝眸丁壽不語。
“公公是怕我落人口實?”丁壽忽地恍然,隨即‘嗤’的一笑,“這不是多此一舉嘛,朝廷上下那些碎嘴子,便是沒有抓到我與公公往來的證據,同樣會捕風捉影,搬弄是非,躲不掉的。
” “丁兄既知如此,還不要案快辦,早些將此事了結,”白少川把玩著手中青瓷酒杯,唇角微微揚起,戲謔道:“不去查案,一味在此拖延,豈不正給那些人留下了攻訐口實?” “你怎知我沒去查,貢院大火,現場各處房舍完好,單隻燒了存放朱墨試卷的至公堂,這其中要是沒鬼,那我就真見了鬼啦!”丁壽拍著桌子將貢院勘查經過道了一遍。
“物證毀了,人證呢?” “哪兒還有什麼人證!看守雜役都嚇破了膽子,只是一味推諉不知,放火的是個行家,根本就沒留下證據。
”丁壽自覺忽略了那半隻沒指望的腳印。
“貢院外呢?”白少川劍眉輕揚,“既然舉子傳言科場取士不公,他們可有何說法?” “人云亦云,他們有個屁的說法,那些大頭巾們早成了驚弓之鳥,一天內傳了土二個到北司,三個當場嚇尿了褲子,七個賭咒發誓不知情,另外兩個確是有種,反指著鼻子大罵了我一通,聲言要糾集同儕上書彈劾錦衣衛拷掠士子,有辱文體,被我讓人用亂棍打出去了。
” 看著有些氣急敗壞的丁壽,白少川搖頭輕笑,“聽聞錦衣衛百戶邵琪在貢院門前痛毆眾舉子,人家有些怨氣也是在所難免。
” “活該!要是丁某在場,直接打折他們第三條腿!”丁壽對給自己添了麻煩的鬧事舉子怨念更重。
“謠諑之言,來之無影,去時無蹤,你若想追本溯源,恐是不易。
” “何止不易,根本就沒頭緒,”丁壽撇撇嘴,繼續道:“若是平常,單治貢院看守雜役一個玩忽職守、看管不嚴之罪也就罷了,偏趕上如今舉子鬧事,風言風語傳得到處都是,沒個交待怕是應付不過去。
” 丁壽愁得直撓頭,本想尋劉瑾給個主意,偏偏老太監來個避而不見,這不把二爺一人架到火上烤么。
“那就給皇上和眾舉子一個交代。
” “你說得輕巧,試卷毀了,考官與中榜者堅稱閱卷無偏,那些落榜的舉子們則一口咬定其中有私,各執一詞,我連個像樣的證據都拿不出來,怎麼交代?” 白少川輕抿了一口杯中酒,笑道:“丁兄是實誠君子……” “休要挖苦,丁某自知此生與這兩字無緣。
”丁壽氣正不順,一口打斷白少川。
早熟知丁壽脾氣,白少川並不介懷,微微一笑繼續道:“丁兄一心只想查個水落石出,依某看來,未免落了桎梏,自尋煩惱。
” “怎麼說?”丁壽奇道。
“今上要一個結果,用來平息朝堂內外的洶洶物議,眾落第舉子同樣也要一個由頭,來發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至於結果如何,是真是假,他們並不關心。
”白少川玩味一笑,“弘治土二年的會試舞弊案不就那麼糊裡糊塗地結案了么,殷鑒不遠,丁兄何不效法一二?” “不一樣的,”丁壽滿嘴苦澀,連捶著手心道:“當年那案子好歹有試卷佐證,況且徐經饋送金幣於程敏政,唐寅交通程敏政為其詩文作序等事,本人也都供認不諱,處置起來有理有據,我如今可連個憑據都沒有!” 當年己未會試案相關眾人都曾下鎮撫司鞫問,有案卷留存,丁壽好奇時也曾翻閱,對事情來龍去脈大概了解,照二爺看法,程、唐、徐他們幾個要說冤枉是真他娘冤枉,可要說不冤,也純粹是他們幾個嘴賤自找的。
旁的舉子入京后,一般都是靜養備考,徐經和唐寅兩個大燒包,一個有錢,一個有名,整天帶著幾個戲子馳騁於都市,四處拜訪,從同鄉前輩吳寬、到老師王鏊、座師梁儲、吏部尚書倪岳等等朝廷顯貴讓他們拜了個遍,其中也包括與唐伯虎師長有舊的禮部侍郎程敏政,其實像這種登門送禮的事你悄沒聲兒王就完了,唐伯虎那張揚性子恨不得全天下都知道爺們路子野,搞得沸沸揚揚,惹人注目,適逢座師梁儲出使安南,唐伯虎作詩一首,央求程敏政為其作序,得,連交通的證據都留下了。
待得科場開試,程敏政作為副主考又出了一道冷門題,以元代劉因的《退齋記》發策問,許多舉子連聽都沒聽過,偏偏徐、唐二人舉答無遺,科考散場之後又不知收斂的到處自誇,輿論嘩然,徹底激起了眾怒,戶科給事中華昶上奏彈劾程敏政私漏題目與徐、唐,就此掀起了弘治土二年的科場舞弊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