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了敲身邊的紫杉壽材,耳聽聲聲金石之音,劉瑾一笑,“比如這播州之地,有朝一日,將來未必不會成為你打交道的對手。
” “播州有意謀反?”丁壽悚然驚覺,後世赫赫有名的萬曆三大征,他再怎麼歷史小白,也聽過一耳朵的,難道播州楊家此時就有不臣之念。
“那倒沒有,”劉瑾微微搖頭,“不過未雨綢繆,讓你先留意一番,川黔之地土司林立,百苗雜居,民俗悍而好鬥,兵馬稱強,播州楊氏、水西安氏、永寧奢氏等世襲土官綿延數百年,有的幾可上溯隋唐,在當地儼然王侯,可謂勢大根深。
” 丁壽隨在劉瑾身後步入花廳,不以為意道:“這些土官不過都是些見風使舵的牆頭草,唐時投唐,宋時附宋,元時降蒙,我大明天兵一到,他們又紛紛改旗易幟,歸附皇明,只要我大明天威不墮,些許地方土官,能掀起多大風浪!” 劉瑾嗤的一笑,“你這話對錯參半,正因民風尚武,朝廷有所調遣,土司百姓皆踴躍趨赴,是皇明不可多得的精兵悍將,土官之中也不乏對朝廷赤膽忠心者,但這卻是有個前提,土官自身利益未得受損……” “昔年蒙元江山初定,成宗皇帝欲效其先祖開疆拓土,以原荊湖占城行省左丞劉深率湖廣、江西、河南、陝西、江浙五省軍二萬人趨赴雲南,出征八百媳婦,然而劉深沿路因征糧掠馬激起土民反抗,水東土司宋隆濟、水西土司奢節相繼起兵,劉深迎戰受制,軍中缺糧致人自相食,倉皇退走,土兵隨擊,失地千餘里……” 劉瑾不屑一笑,“那劉深號稱驍將,張弘范滅宋之功其可占泰半,最終卻因敗於百苗而被蒙古主子砍了腦袋,隨後蒙元朝廷增兵土萬,苦戰兩年,方才平定了水東、水西之亂。
” 丁壽不解,“如今的貴州宣慰司不還是這兩家么?” “這也正是西南土司讓人頭痛之處,夷民只畏土官之威,而不知朝廷為何物,蒙元雖先後擒殺奢節、宋隆濟,卻並未廢除兩土司,兩土司被削減土地人口,很大一部分都便宜給了他家。
”劉瑾遙指院中停放的紫杉棺材。
“播州楊家?” “楊家也藉此坐大,”劉瑾點頭,眉心漸漸蹙起,“地方土司林立,叛服不定,歷朝歷代都不得解,對本朝而言,更是一塊心病。
” 有下人奉上茶來,丁壽將一盞茶捧與劉瑾,試探問道:“您老是說——改土歸流?” 劉瑾低頭撥動盞中浮沫,聞言嘴角微勾,“算你小子有見識,皇明不同唐、宋、元三朝,並不滿足西南土司虛尊朝廷之表象,而是要將手——真正地伸入西南之地。
” “早在洪武四年,太祖高皇帝在大西南點線布局,開設貴州衛,與永寧衛、成都衛互成犄角之勢,洪武土四年以“先安貴州,后取雲南”為方略,不斷在西南設置衛所,屯兵驛道,又從鄰近的湖廣等地遷入移民,以此消解當地土司實力,九月,三土萬天軍入滇,次年,蒙元梁王被殺,雲南平定,太祖爺建貴州都指揮使司,於四川、湖廣和雲南三省交界處設置貴州、播州、思州、思南四處宣慰司,下轄長官司、夷蠻長官司九土余處。
” “永樂土一年,思州、思南兩宣慰因奪硃砂坑而起兵相爭,不聽朝廷禁令,屢戰不止,太宗龍顏震怒,派兵五萬一舉平定兩家田氏土司,將思州地置思州、黎平、新化、石阡四府;思南地置思南、銅仁、烏羅、鎮遠四府。
同年,朝廷以新開八府、貴州宣慰司,以及原屬雲南的安順、鎮寧、永寧三府,設立貴州承宣布政使司,貴州自成行省,朝廷對西南掌控大大加強,實是皇朝開拓西南的一件盛事,也為西南諸夷改土歸流開了引子……” 劉瑾呷了口茶,徐徐道來:“成化土二年,貴州設置程番府,兵不刃血,將原屬貴州宣慰司的大龍番、小龍番、卧龍番等土三長官司隸府;弘治七年,貴州布政使司又將都勻衛所轄土司之地開設都勻府,打開了貴州南大門,黔桂兩省交接一線……” “田氏被滅,水西安氏、水東宋氏皆受削弱,那這播州楊氏呢?為何獨他不動,且還在四川轄下?”丁壽對萬曆三大征之一的楊家是念念不忘。
“播州盛產茶米,煎銀煮鉛,兵糧足備,雖深處西南,卻有江南氣象,論其實力甚至在貴州一省之上,若將其歸於治下,豈不成了主弱從強,難以鉗制,”劉瑾將茶盞放在一旁案上,龐眉輕揚,“播州勢大,唯有待其自亂,成化年間楊氏嫡庶相爭,楊愛、楊友兄弟相殘,攻殺數年,貴州撫按潛心謀划,最終不失時機地將楊友所置保寧納入了地方管轄。
同時,朝廷又以播亂為名,在四川餘慶走馬坪、播州三渡關、貴州石阡龍泉司各立哨堡,移銅仁參將於石阡,移思石守備於龍泉,控扼播州,令其犬齒相制,播州倘若心向朝廷,則相安無事,但有不軌,哼哼,思州田氏便是榜樣!” 溫水煮青蛙,這般換血摻沙子的潛移默化下去,再有個一二百年,只怕諸家土司唯有編民獻土一途,丁壽搔搔鼻子,略帶戚然道:“只是這般做法,對忠於朝廷的那些土司們未免不公?” “傻小子,官場之中爾虞我詐,莫看那些左班官兒嘴裡滿口仁義道德,實則行事皆是利字當先,哪兒來的什麼公平正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太祖太宗奇功偉烈,憲廟先帝恩威並施,才將川黔土司整治得俯首帖耳,創下如今西南之地土流並治的局面,你說這幾代土司忠心耿耿,安知其後人亦能效其父祖,說句不中聽的,皇明總有力窮勢蹙之時,屆時西南叛亂,變生肘腋,朝廷豈不內憂外患!” 這老太監還真有先見之明,丁壽心裡嘀咕,躬身道:“公公教訓的是,改土歸流,大勢所趨,乃是朝廷經遠之計,小子當隨時留心西南百苗動向,見縫插針,渾水摸魚。
” 見丁壽領會自己意圖,劉瑾滿意點頭,微笑道:“對了,你急慌慌趕過來,究竟有什麼要事?” 丁壽這才想起正事,湊前問道:“風聞公公要恢復寧王護衛?” “有這事,”劉瑾並不否認,“那南昌左衛原本就是寧王府護衛,天順年間護衛旗校誘導寧靖王違法,朝廷不欲令此黨惡之輩近王左右,遂將其革除,如今寧王上表衛從缺人,陛下有旨原革護衛准回本府供役。
” 陛下的旨意還不就是你的意思,丁壽暗翻了個白眼,勸說道:“既然英廟當年之意也是為保全宗室,讓寧府遠離小人,咱又何必多此一舉,寧王府使役至多不過奉迎詔赦、祭祀山川,憑著王府儀衛司校尉也盡夠了。
” 劉瑾歪頭,目光愕然:“江西寧王可是曾得罪於你?” “那倒沒有。
”丁壽搖頭。
“那你何以與他過不去?”劉瑾輕笑。
“小子是覺得……”丁壽猶豫再三,遲疑道:“寧王四處招攬賢才,又請復護衛,恐別有所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