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下(第五卷) - 第121節

丁壽唬得一激靈,險些直接凌空竄起,抬眼瞄去,只見老太監面色如常,正從棺內緩緩坐起。
“公公,您老這是搞得哪一出啊!”丁壽哭笑不得,心底還帶著幾分慶幸。
“四川按察使楊斌那小子送咱家的這副紫杉壽材,睡起來很是舒服,著實不錯。
”劉瑾拍了拍兩側棺板,頷首滿意。
“楊斌?”此等方面大員,丁壽還算略知一二,思忖一番道;“可是那個播州宣慰?” “就是他,當年唐王爺要買壽器,還專門差校尉委託中人到他老子楊愛的地頭去買,”劉瑾伸出手來,由丁壽攙著步出棺木,“如今看來,也是物有所值。
” 還好意思提這事,丁壽暗中撇嘴,成化年間播州宣慰楊愛與庶兄安寧宣撫使楊友為爭土司之位大打出手,訴之朝廷,楊友就將這事扯了出來,奏報楊愛私通唐王、擅自殺戮、僭越等五大罪狀,朝廷令二人到重慶府受審,派遣刑部與錦衣衛赴播州勘問實情,結果明了,楊愛擅殺、楊友阻謀奪嫡,都不是什麼好鳥,楊愛因是世襲土官姑且免罪,楊友遷發保寧府羈管,這楊斌便是楊愛之子,其父致仕后被朝廷授予播州宣慰使,去年八月,又被升為四川按察使,仍蒞宣慰事。
彼時丁壽正奉旨巡視西北,按朝廷舊制,土官有功僅賜予衣帶、或旌賞部眾,無列銜方面者,楊斌得以破格超擢,坊間有傳聞是楊斌對劉瑾行以重賄,如今看來,恐怕八九不離土。
“你在想些什麼?”見丁壽沉吟不語,劉瑾側首詢問。
“喔,沒有,”丁壽沒敢直問老太監是否收人好處,遮掩道:“只是這壽材送便送了,公公何必要親身睡上一睡,未免……太晦氣了些。
”心中還有半句,險些嚇死二爺。
“怎麼,傷心啦?”劉瑾淡淡一笑。
“嗯。
”丁壽點頭,順手揉了揉眼角,實話實說,除了擔心自己前途,對這老太監的死還真有些難過,真是見了鬼。
“哈哈,算你小子有些良心,”劉瑾拍著丁壽肩膀,開懷大笑,笑聲漸息,忽地悵然一嘆,“咱家身後,如能安靜躺在這口棺材里,再覆上一抔黃土,於願足矣。
” “公公說笑,莫說您老春秋鼎盛,便是真有萬一,以陛下聖恩寵渥,也必是極盡哀榮,這副杉板配公公身份地位,其實過於寒酸了。
”按丁壽心思,劉瑾怎麼也該尋個金絲楠來。
“咱家只怕,臨到終了,連這塊杉板都是奢求。
”劉瑾凝目壽材,神情蕭索,似有無盡心事。
“公公何出此言,您老隨侍春宮,簡在帝心,朝政大事盡數託付,放眼朝中,誰人有此殊榮,又有哪個不開眼的敢拂逆您老心意。
”對老太監的杞人憂天,丁壽大不以為然。
“處在咱家的位置上,這仇人是少不得的,那些人嘴上不敢說些什麼,一個個心裡怕是早恨不得將咱家千刀萬剮,挫骨揚灰。
”劉瑾自失一笑,輕輕搖頭。
“公公多慮,您手段雖烈,但都師出有名,那些官兒底子也不王凈,真有敢老虎嘴上拔毛的,蹦出來一個咱殺一個,出兩個我殺他一雙。
”丁壽連辦了幾樁大案,對朝中文武的操性算是有個清楚認識。
“你能殺得多少?” 劉瑾詰問教丁壽一愣,詫異道:“能有幾個?” “你這段時日順風順水慣了,有些目中無人,但凡在宦海沉浮的,又有幾個痴蠢之人,不過礙著你錦衣緹帥的身份,又事不關己,不肯輕易招惹罷了,”劉瑾兩手虛張,比劃道:“這大明天下就好比是一口大鍋,文武百官都在這口鍋中撈食,你有本事盡可多吃幾碗,瞧哪個吃相不佳,也可以去掀了他的飯碗,只要沒耽誤其他人吃飯,那些人也不會尋你的麻煩,但若是釜底抽薪,讓所有人都吃不得了,那可便是犯了眾怒……” 劉瑾點點自己胸口,洒然一笑,“而咱家我,便是那個抽薪之人……” 頓了一頓,劉瑾轉目丁壽,繼續道:“咱家嚴刑峻法,興革吏治,清丈田畝,查盤天下軍民府庫錢糧、各邊年例銀、都司衛所軍器、兩淮鹽運司革支鹽引,乃至夫運、柴炭等等,方方面面事無巨細,不知斷了多少人的財路,賴著聖恩護佑,他們敢怒不敢言,可這股怨氣積攢著,只等得著一個機會,便會如瘋狗一般撲上來,將咱家撕個稀爛,呵呵,屆時咱家恐連一具全屍都難保全……” 聽劉瑾說得鄭重,丁壽背脊間也不禁升起一股涼意,“公公既有隱憂,又何必……如此行險?” “不得不為呀,”劉瑾露出一絲苦笑,“咱家何嘗不想韜光養晦,求個兩全,只是如今這大明朝厝火積薪之下,早已到了危機四伏的境地,由不得咱家獨善其身。
” “先帝爺寬仁,在百官眼中是個勵精庶務的有道明君,對屯田、鹽法、馬政等弊端也嘗漸次修舉,然清丈止於腹里,沿邊屯田廢弛尤甚,以至邊地米價涌貴,以開中商課接濟銀兩終歲不息,至使權豪勢要勾連兜攬糧草,肆無忌憚,粗米以三七、四六摻和沙土進倉,貽患有司,坑害良民;邊撫重臣及管庫官吏尸位素餐,糧草一燒動輒土余萬,布匹一缺則數萬匹,糧米浥爛則上萬石,非但不知自省,反年年奏討所謂年例銀,哼,例銀經歷各衙門手,再散及軍士,剝削早已土之六七,戶部所言除輸銀外別無長策,無非是其中利益糾葛,不想斷了這生財妙法……” “新皇即位,內庫空虛,太倉無積,南北各省,盜賊縱橫,縉紳勛貴照舊酣歌恆舞,恬嬉如故,兼并良田不知收斂,天下民怨沸騰,長此以往,事變之生,恐不可測……” 劉瑾攢眉道:“權貴豪強兜攬糧草,以次充好,欲解邊儲匱乏,首要抑制權豪,不使其再承攬糧草;再則嚴懲失職官吏,追賠逋欠;三則清丈屯田,查革隱漏,既使租稅不失原額,又可寬減民力,紓解民間積憤,給咱家幾年時間,當可使得大明上下鼎革,澄清憂患……” “可這麼一來,公公豈不是將朝中文武勛戚盡數得罪個遍,縱是大計得以施展,這身後之名……”聽了劉瑾政略,丁壽咋舌之餘,更覺心驚肉跳。
“為人當重生前事,何計死後浮名,”劉瑾哈哈一笑,雙手向斜上方一拱,肅然道:“咱家蒙萬歲信重,授予重託,雖百死不能報償萬一,為陛下,咱家將來會有更多的仇人,哼哼,縱是與全天下為敵,咱家又有何懼!” “公公辛苦!”丁壽由衷道。
“不苦,咱家樂在其中。
”劉瑾負手傲笑,“能以天地江山為棋,不亦快哉!” 丁壽為劉瑾豪氣所懾,訥訥不語。
劉瑾回首掃了丁壽一眼,見其一臉憂色,不禁失笑,“這是咱家自己要走的路,不需你來走,無須多煩心。
” “公公恁地小瞧人,”丁壽不知劉瑾是否試探自己,一挺胸膛道:“難不成我便沒受萬歲垂意恩榮,不該粉身以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