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王訝異:“卿竟出身貧寒人家?”
大魏選官,以舉薦為主,佐以徵辟為輔。朝中大臣多半出身世家,再不濟也是郡望、鄉紳之家。漢王一時忘了四下可怖情形,仔細回想起李舍人何時入漢王府幕僚來。
幕僚見漢王驚訝,彷彿有些得意,貧家子無人舉薦,無處投身,要入仕,可謂難於登天。他笑道:“殿下當真是萬事不過心。臣入王府之時,履歷上將臣何種出身,如何入仕,何時入仕寫得明明白白的。”
漢王確實不記得了,歉然道:“孤府上慣來無大事,甚少有煩擾諸位舍人的時候,時日一久,便記不得了。”
前方樹林外隱隱約約可見點點燭火,想來不遠就有人家。
李舍人便將如何入仕,何時入仕當作趣聞一般說了來,聊解殿下路上煩憂。
“當年陛下即位之初,徵士之詔,貼滿了九州。臣自詡才華橫溢,只恨出身微末,無處容身,故而鬱郁不得志大半生。有此良機,臣不甘錯失,將家中幾畝薄田,一間草屋,皆賣了換來入京的盤纏。”
漢王聽得入神。
“僥天之幸,臣雖志大才疏,陛下卻有納賢之德,見臣寫幾句策論還算通順,召臣為待詔。那回取中的待詔共百餘人,後來陛下用了些,各處衙署要了數十人,餘下臣與十來名無權無財之人,聽聞漢王府缺了名舍人,臣便自薦入了王府,如此才有幸侍奉殿下左右。”
漢王聽罷,沉默片刻,道:“委屈舍人了。”
李舍人一驚,待見漢王滿目同情,又鬆了口氣,忙道:“侍奉殿下,怎能說是委屈。”
他是這樣說,但漢王明白的,陛下即位之初的時候,她的處境不大好。
朝臣中大半是陛下即位之前便投效的,因古來無女帝,陛下算是開天闢地頭一位了,那起子朝臣恐生變故,以她與滕王這兩位先帝僅存的皇子為心腹大患,時時欲尋她的過錯,好處置了,無人威脅陛下皇位。
至於還有少數,以為陛下登基是女主竊權亂政,不合陰陽之諧,實屬牝雞司晨之舉。但他們也不會投效與她,滕王有禮賢下士的賢名,欲“撥亂反正”的士人都去了他那處。
漢王府擔了忌憚,卻無受人擁簇之實,擇僚屬之實,滿朝文武,九州士人,竟無有願為王府官的。
漢王認真道:“是不是委屈,孤明白。舍人安心,孤府上,舍人但肯留便留,若有旁的打算,不妨與孤說一聲,孤為你留意。”
今時不同往日,她如今在朝上勉強能諫一言了,何況這一路來,李舍人熟知稼穡,又曉民生,比此地郡守之流好得多,縱要為一郡主官,也使得的。
李舍人聞言,先是一愣,隨即神色正肅,鄭重行一大禮:“多謝殿下。”
漢王忙扶起他,靦腆道:“不必多禮。”
一旁侍從稟道:“殿下,人家到了。”
果真,抬眼便是零零散散的幾點燭火,大約是個小村子。
漢王訝然,這樣快就到了,她除最初覺得一點點怕,後面竟未留意。全賴李舍人一路與她閑話,李舍人真是一個大好人啊,他鬍子都半白啦,只比盧尚書年輕一點點,卻一點也不凶,還很和氣。
漢王感激地望了李舍人一眼。
又往前幾步,漢王才發覺,村子不小,只點了燈的唯有零星幾戶人家。就這幾步間,又一處燈火熄滅了。
李舍人揀了處較大的屋子,先與漢王道:“殿下,待臣叫門。”
待漢王頷首,他方上前扣了扣門。
門內傳出一聲蒼老的聲音:“誰啊?”
李舍人答:“老人家,我等是途徑寶地的遊學之士,錯過了宿頭,還請老人家容我等借宿一宿。”
屋內燭火晃了晃,過得片刻,門打開了,開門的卻是一壯年男子。
男子舉著一盞小小燭台,微微朝前送,欲看清眼前人。
李舍人微微讓開一些,露出身後的漢王,與那男子道:“這是我家八郎,望主人家行個方便。”
燭火在漢王臉上照過,男子略微緊繃的神色便緩了許多,待看到後頭那諸多侍從與馬匹之時,他面色又是一緊。
李舍人察言觀色,忙道:“這些都是家人,屋中若是住不下這許多,遣他們去別處便是了。”
男子遲疑了片刻,方猶豫地側身,讓漢王入門。
李舍人沖侍從打了個手勢,眾人四下散去,他轉身隨漢王一同入門。
自外頭看,此處房舍頗為齊整,一入門,便可見裡面也只泥巴牆簡簡單單隔開幾間屋子。
漢王四下一打量,頗為拘謹,李舍人則與那男子搭上了話:“多謝這位阿兄,若非阿兄收留,我等真不知今夜何處棲身。”
男子神色依舊不好,倒也沒板著,只道:“你們且稍等,我去收拾屋子來。”
李舍人聞此,忙大步上前,自袖袋中取出一錠銀子來,遞與那男子,笑道:“叨擾阿兄,我家八郎是家中幼子,自小嬌慣,請阿兄多加照拂。”
男子神色一頓,目光落在那錠銀子上便挪不開了,他也沒聽清李舍人說的什麼,看了那錠銀子許久,又掙扎著將目光挪開,硬邦邦道:“不過兩張鋪蓋,不值這許多錢。”
說罷,也不接銀錢,將燭台置於一旁案上,轉身徑直入內去了。
漢王見狀若有所思,低聲道:“他似是很捨不得這錠銀子。”
李舍人走到漢王身旁,點了點頭:“殿下說的是,只是觀房舍,當是村中寬裕人家,不至如此。怕是主人家這一陣子遇上棘手之事,花費了不少銀錢,正當拮据。”
漢王立即便想到季溫所行之事。
這時自內室走出一名老者。
老者垂垂老矣,慢騰騰地走出來,身形在微弱燈芯映照下,微微搖晃著,好似隨時會倒地一般。漢王下意識地上前一步,攙住了他:“阿翁慢點走。”
李舍人嚇了一跳,那老者顫顫巍巍的,也不知是否染恙,可別叫殿下過了病氣。他忙上前,攙過老者。
漢王懵懵懂懂的,只以為是她扶的不好,讓開了。
老者在一張破舊的草席上坐下,喘過一口氣,方將目光挪到漢王身上。
他一雙眼眸渾濁老邁,臉上也皺巴巴的,卻是意外的和藹,開口道:“這位小郎君從何而來?”
漢王答:“我自京師來,遊學至此。”
老者點了點頭,見漢王身上衣料,又見她舉手投足間的做派,便知必是大家公子。他嘆了口氣:“家中貧寒,怕是要使小郎君受委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