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下來,殿下似乎都瘦了,本就小小的臉頰,都小了一圈。
君瑤有些發愁,不知凡人小崽該如何餵養才適宜。稍加思索后,她下了趟山,入臨淄城中看了看。
漢王頓頓食粥,早覺得膩煩。只是山中清貧,搜羅不來許多美味珍饈,她便也不說,每頓都努力進食,好癒合快一些,待她下山,便送許多好吃的來給君姐姐。
誰知還未等她傷口痊癒,這日晚膳,便得了肉吃。
肉是雞肉,取一山雉,喂二斤黃酒,山雉醉酒,酒入肌理,香入肉中。過一夜,殺之,去首尾,切塊,置砂鍋中,佐以藥材香料,燉一夜,鮮香入湯中,肉質酥爛可口,湯色乳白鮮美。
君瑤將湯盅端出,置於矮几上,湯盅頗大,端拿不便,君瑤又取一小小瓷碗,將雞湯盛出。
雞湯還是熱的,香氣陣陣,光是聞著,便已食指大動。
君瑤心想,今日可使殿下飽食一頓了。
誰知她盛好了雞湯,端與漢王之時,便見漢王臉上,不現喜色,倒是有些憂愁。
君瑤頓了頓,溫聲道:“殿下沒胃口?”
漢王搖了搖頭,開口欲言,想了想,又閉了口,止住了,轉頭往湯盅里看了看,盅中雞湯所剩不多。
君瑤見她並非沒胃口,便將瓷碗端給了她。漢王傷口未愈,已比最初好了許多,可自己翻身、端碗。
漢王接過,低首舀了勺湯,並未自己用,而是送到君瑤唇邊,道:“你喝。”
君瑤一怔,卻已來不及退卻,木勺觸到了她的下唇,暖暖的熱氣蒸騰,香味溢滿鼻息。她只得開口飲下。
“好不好喝?”漢王問道,不見方才憂愁,反是十分期待。
君瑤辟穀兩千多年,早已隔絕了凡間吃食,乍一入口,只覺清香鮮美,回味無窮。這般滋味,難怪不少精怪分明辟了谷,還時常混跡凡人間,尋人間至味來享用。
君瑤點了下頭。
漢王彷彿受了誇獎一般高興,舀了第二勺,又去喂君瑤。這回君瑤反應過來了,身子微微朝後避了避,道:“不必。”
漢王疑惑:“不是喜歡么?”話音剛落,她便神色一亮,自以找到了緣由,道:“我胃口小,喝不了這麼多的。你替我分擔一些。”
小殿下熱情相邀,偏生君瑤方才點了頭,此時自不好再說不喜歡。
若說拂袖而去,倒也不是不行。
漢王還在等著,稚嫩的眉宇間滿是喜意,彷彿她喜歡,比她自己喜歡更要緊。
君瑤心軟,若是不發一言,起身而去,殿下想必又要傷心了。君瑤心中嘆了口氣,小事罷了,何必令殿下傷心。便由著漢王喂她。漢王興緻勃勃的,黑漆漆的眼眸清澈單純,望向君瑤時,又滿滿的只她一人。
君瑤靜默不語,又兩勺,她道:“夠了。”
這回,漢王未再相邀,自己將餘下的喝完。同一隻木勺,她似乎未覺有什麼不妥,君瑤的目光在木勺邊緣停了停,便轉開眼去,望向別處。
湯盡,漢王很飽了。
君瑤照常收拾碗勺。漢王看著她,似乎有話要說,又不知如何開口。君瑤也不問她,只略略放緩了動作,多留了片刻。
終於,漢王鼓起勇氣,鄭重道:“今日,多謝你了。”
君瑤等她開口,不想竟是這般認真的道謝。
漢王看看湯盅,面上顯出愧疚來:“這一道湯品,花費頗多吧?”漢王對吃食不大講究,但知道的不少。這一道雞湯,雖常見,卻頗多講究,若按宮中的做法,少說也得花費百金,民間不至於這般奢靡,恐怕也是花費頗巨。
她方才憂愁的,正是這個。君姐姐很節儉,卻為她破費許多。
她們萍水相逢,她不但救了她,還對她這樣好。
漢王這般想著,望著君瑤,真誠道:“你喜歡,往後時時都有。”
眼下有她了,百金雖巨,於她而言,也算不得什麼。
君姐姐待她好,她一定會待她更好,來回報她的。
她這般認真,君瑤倒不知說什麼才好了。漢王見她不答,有些急了,伸手捉住了她的衣袖,道:“真的,你不喜有人擾你清靜,我便親自送來,我會對你很好的。”
見她著急,君瑤反倒有些釋然,就是個孩子,愛憎分明,好惡皆在臉上。她一笑,點頭:“那便先謝過殿下。”
她信了。漢王鬆了口氣,她說到就會做到,縱使君姐姐此時只是口上應付她,往後漸漸的,她就會知道,她是真的會對她好的。
說來,漢王也覺得很奇怪,她生來至今,近廿載,與她親近的人不多,唯一知曉她身份的母親多年前便仙逝了。
她一直孤身一人,既是不懂交際,無甚勢力,京中諸人皆看她不上,也是她自己,不願與人太過親近,露出馬腳,惹得殺身之禍。
誰知一場刺殺,竟讓她結識了君姐姐。
她知曉她的秘密,她在她面前不必隱瞞,她為人也很好,為她治傷,與她說話。
倘若,能一直與君姐姐相處便好了。漢王悄悄看君瑤,臉頰紅紅的,自己也鬧不明白羞什麼。
肩傷總有好的時候。何況是君瑤親自救治,更是好得與傷前一樣,連傷疤都癒合極快。
漢王震驚,原來君姐姐不止是名隱士,還是很厲害的大夫。
她好了,便不好再留在山中,該下山去了。從人不見了主上,只怕急得要入京去請罪了。漢王終究堂堂親王,她再不在意,身上所負重擔,總歸是在的。
先前負她上山的那匹馬仍在,漢王便騎了它,下山去了。
她一走,君瑤也隨之離開。
木屋乃是她變出來的,而今離去,當收回才是。君瑤略一沉吟,卻是留下了它。倘若來日殿下興起,來此尋她,不見了人倒罷,若連木屋都沒了,不免說不過去。
由是君瑤留下了木屋,獨自離去。
她從前便是孑然一身,而今甩脫漢王那小麻煩,又復孑然,該是頗覺鬆快才是,不知為何,君瑤又惦記起漢王來。
殿下身上璽綬俱在,一入城,往府衙,自有大臣相迎。想必生不出什麼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