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大觀園記更新至105回 - 第275節

弘晝見馮紫英去了,其實心下也有些不寧,一時想著朝局雲詭波秘,一時憂心宮內陰晴難定,一時又不由想到,那可卿居然真敢嫌棄園中寂寞、和柳湘蓮私通,又覺得自己臉上無光,恨不得要叫拿勒克什回來,只按照他說的法兒重重摺磨死可卿這淫賤材兒才算出氣…… 他臉上陰晴不定,那四個上來伺候的貼身奴兒也是惶恐不安,也不敢來逗自己說話,用了幾口點心便沒了胃口,更懶得去哪房尋女兒家來奸玩,就在顧恩殿里點了檀香凝神,想要歇中覺。
倒是就這會兒,外頭平兒卻過來支吾了幾聲,還是那金釧兒度量著是個正經事,大了膽子,勉強笑著進來,替弘晝揉捏了一下腿腳,才款款的回話:“主子乏了……只是鳳妃那裡,依著主子昨兒吩咐,請馮大人到太醫院邀了一個姓吳的什麼‘典正太醫’進來……如今瞧過了林姑娘,也順便替幾個身上不好的姊妹都診了診脈。
鳳妃說,這是從三品大員,不是尋常醫生,巴巴的來了,勞動人家,已經備了四色禮,也奉了茶……這會子剛要辭出去,問主子要不要見見?” 弘晝這才想起,今日馮紫英進來請安辦差,是昨日自己順便發脾氣時挑毛病找縫隙,要鳳姐尋馮紫英去請太醫,才是“正經差事”。
不想這鳳姐、馮紫英手腳麻利,昨兒發的話,今兒自己上午在這裡接見夏守忠,再見馮紫英、勒克什等人,這太醫已是進來了,瞧過黛玉,要告辭出去呢。
原來清制,太醫院掌院是由官制,是為四品“院使”一名,五品“院判”左右各二,六品“御醫”按各科目歸屬十八人,再其下,七品“吏目”,八品“醫士”,九品“醫生”。
到了“吏目”以上,便在京城裡,也是有點臉面的人物了。
以昔日賈府規制,貴為寧、榮國公府邸,要請太醫院看診,普通的眾人等也只有請“醫生”的道理,只有排得上名的主子,才能請“吏目”、“醫士”等。
像張友士這樣的大方科名家,已經是“御醫”等級,六品頂戴,只有如賈府三老、賈母等人才好下帖邀請;請來了,替正經主子看過,再替諸如寶玉、黛玉、鳳姐等小輩“順便瞧瞧”才是正禮。
反而是如今,弘晝圈禁大觀園,鳳姐、可卿、寶釵等人做了王爺的奴婢,以弘晝之顯赫身份,又和昔日賈府不可同日而語,才使張友士等“御醫”常來“伺候”。
只是自宋以來,醫儒難分,那朝野里真正頂尖的一代名醫、岐黃國手,卻都是念書之人,不屑於只在太醫院裡任職。
故此,到了康熙朝後,為了照顧這等子真正國手大醫師的顏面,另設了一個“從三品典正太醫”的虛職,專為邀約當世國手兼職,其或為部院大僚,或為方面大員,兼個名義,算是兩頭光鮮。
這幾位“典正太醫”,才是真正的“大太醫”。
就是看病,也只為天子、嬪妃、皇室宗親,親王貝勒、頭品大員看脈,等閑二、三品官員,要下帖子請,還要看這些國手的心情呢。
今天請來這位吳謙吳六吉,卻是漢軍鑲藍旗出身的翰林學士,兼著河北布政使,在京城裡,已經算是頗有臉面的官員了。
若非弘晝是如今大清最顯赫的幾位親王之一,雍正親子,身份實在尊貴,否則就算是內閣大臣,頭品大員,請他過來給府中的下人奴婢看病,也是沒這份道理的。
想到這節,弘晝也覺著不便太失禮貌,便道:“即如此,請過來,我見見,道個辛苦就是了。
” 於是,那平兒便趕緊恭敬奉請了那吳謙進顧恩殿敘話。
那吳謙還要行大禮跪叩,弘晝也忙笑著叫起免了多禮,請其在一側坐了,鴛鴦還親自端了茶,弘晝才道: “生受吳大人了……小王也是造次。
只是府中這個……這個侍女(他是覺著說奴婢有失禮貌,便乾脆胡亂稱黛玉為自己的侍女)也是小王自小可心的人,衣食冷暖一向都是她照顧,她身子不好,倒讓小王也受了背累……是那日四哥說,吳大人是此科國手,才冒昧請動您來瞧瞧……如今您瞧著……究竟要緊不要緊,如何醫治呢?” 那吳謙雖是京華名醫,一向自矜身份,但是和弘晝這樣的天字型大小人物,還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哪裡擔當的起弘晝這麼客氣,連連作揖打躬。
卻不知他究竟替黛玉看診如何,且候下文書分解。
這真是: 小樓嬋娟結花菱 一絲一線覓君心 紅綿綠綉亂胭脂 魂凄魄涼斷瑤琴 只盼些許春雨露 又畏狂飆掃雷霆 誰知王孫不在意 廟堂深處謀甲兵 (註:)吳謙真有其人,乃是雍正、乾隆朝朝廷首席太醫,編撰了清代最後一部也是中國古代封建歷史上最完善的醫學教材《醫宗金鑒》,如果醫科畢業的同學應該知道的,古代醫學史中要背誦的人物,這裡借來一用。
本來應該用原著中描寫的張士友的,但是考慮到我想體現“賈府只能做到請這個等級的太醫”,“弘晝可以請到更加高級的太醫”,所以才稍微杜撰了一下清代的太醫等級,將原著中為秦可卿看病的張士友定為六品“御醫”,而借用吳太醫他老人家為三品“典正大夫”,來凸顯一下弘晝在這個問題上的“能力”,也是為了林妹妹的身體著想,這是小說需要,懂行的行家讀者不要叫真。
第八十七回:淵博太醫論病窮源,嬌俏丫鬟侍寢香榻 卻說弘晝昨兒命鳳姐正經請太醫進園子給黛玉看病,其實也是貴人口風,信口挑刺而已,如今才想起這檔子事來,便叫那當朝“典正太醫”吳謙進顧恩殿來敘話,問起黛玉病情。
那吳謙進了大觀園,其實已經是瞧得耳暈目眩,但覺富麗堂皇、精雕細刻、山水玲瓏、陳設華貴竟是不輸大內,適才問診黛玉、鳳姐、湘雲等人,但聞幽香燕語,粉煙鶯聲,其實連骨頭都酥了,大氣也不敢喘一口,不過是用一份克制功夫做個模樣兒,如今聽王爺問,才打躬作揖,連口道:“不敢不敢,王爺但有差遣,下官只有恭謹伺候的道理,豈敢拿大……嗯……那位園子里林小姐的癥候,下官望聞問切,聽辨思量,卻是個先天不足之症。
以下官後學晚近,微末技藝,只是個揣摩斟酌,也不敢避諱……下官以為,那位小姐的脈息,是左寸沉數細若遊絲,左關沉伏霍霍懶動,凡右寸細而無力三合不聚,右關需而無神前後散亂。
其左寸沉數細若遊絲者,乃心氣虛而生火,左關沉伏霍霍懶動者,乃肝家氣滯血虧。
右寸細而無力三合不聚者,乃肺經氣分太虛,右關需而無神前後散亂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
心氣虛而生火者,應現幽思懶怠,夜間不寐。
肝家血虧氣滯者,必然肋下疼脹,多疑多患,心中發爇。
肺經氣分太虛者,頭目不時眩暈,寅卯間必然自汗,如坐舟中。
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然不思飲食,津神倦怠,四肢酸軟。
據我看這脈息,應當有這些癥候才對……只怕是自小兒留下的肺腑之疾,三焦冷凝乏力,多淚少汗,日夜冥迷,氣息難攻玄關,歲月年遞,便越發添了癥候……只是再觀小姐面色,聽脈音,卻也有些疑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