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藥 - 救藥_分節閱讀_120

他還是疑惑不解:“醫生啊,可是我真的頭和關節都在疼啊,現在都還疼著,腿也打不直,真的全部都檢查到了嗎?”
老教授是專家號,後面還排著一堆人,也被他弄得有些不耐煩,又拿過照的片子,對秋醒說:“你不相信我這把老骨頭,你也要信科學,片子不都在這兒呢嘛。”
秋醒也很委屈:“可是我真覺得疼,要不然給我開點止疼葯?還有,我最近睡眠也不好,能開安神葯嗎?”
老教授又扶了扶眼睛,盯了秋醒一會兒,突然問道:“你最近工作壓力大嗎?”
秋醒想自己最近連工作的稀稀拉拉的,哪來什麼工作壓力,搖了搖頭。
“神經性疼痛,失眠,小夥子你是不是最近精神壓力太大啊,你要不然轉到他們精神科看看?”
秋醒不可思議地看著老教授,如果不是看他年紀大了,肯定一嘴“你才有精神病”給罵回去了。
老教授還是悠悠然地說:“精神壓力大,焦慮症、抑鬱症都是現代常見的疾病,不用覺得不好意思,你去看看,堅持吃藥,會有好轉的。”
“不是,醫生,你看我這樣子像是有精神方面疾病的嗎?”
“這個我可看不出來,得通過專門的測試才能知道。有的人表面嘻嘻哈哈,誰知道他內心是什麼樣的呢?不要諱疾忌醫……”
老教授循循善誘的話還沒說完,秋醒已經起身走了。
他下到地下停車場,坐進車裡,開了發動機卻沒有把車開走,而是從儀錶盤下方的小抽屜里拿出了一顆煙點上。
他慢慢吸著煙,想著剛剛醫生的話,抑鬱症、焦慮症……秋醒承認這段時間的確過得不是很開心,那也是因為一件又一件的破事影響了他心情。
還真能讓四十斤肥肉給逼出了精神疾病?秋醒夾著煙的手放在車窗外,很快,煙從他手指間落下,他把手縮回車裡,把臉埋在手心。
過了一陣,秋醒又下車,重新回到醫院,找到了精神科掛了號。他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比剛剛來取檢查結果遮得更緊。
他怎麼可能有心理方面的問題,秋醒完全難以接受。雖說比上不足,可是比下一直都綽綽有餘,他所想要事業上的追求,也都在一步一步慢慢實現,況且還有一個這麼優秀的男人把他視為珍寶,可以說是情感和事業的雙豐收,自己還有什麼不滿足的,秋醒覺得這種狀態下還有精神病才是真的有病。
心裡這麼想著,最後還是坐到了就診室,不管怎麼樣,他起碼得弄清楚自己究竟是怎麼回事。
今天坐診的主任醫師是一個中老年婦人,收拾得很利索,一看見秋醒就對他笑了笑,看他裹得嚴實,問他是不是覺得冷,她拿過遙控器,把空調的溫度又往上調了幾度。
醫生經驗豐富,看到秋醒的樣子就立馬安慰道:“你別緊張,看精神科的並不是神經病,大多數人都只是情緒問題,你的身體會感冒,情緒偶爾也會‘感冒’,不要有負罪感。”
秋醒點了點頭,看醫生親切溫和的樣子,放鬆了一些,也把口罩跟眼鏡都摘掉了。
醫生開始發問,先是問一些身體的癥狀,了解秋醒頭疼失眠后,又問有沒有覺得有人要加害他,或者議論他,又問他身體變化等。經過初步的判斷,醫生又安排了一系列心腦電圖和腦神經遞質檢測,結束后,有讓秋醒做了一系列各種各樣的量表。
花了好幾個小時才做完所有檢測,得到的結論是中度抑鬱伴隨明顯焦慮,好在自殺風險低,也沒有思維障礙。
秋醒拿著厚厚一沓測評結果坐在椅子上,感覺頭又開始疼。
醫生道:“這不是什麼絕症,你也不是很嚴重,按時吃藥,積極進行治療很快就會好起來的。”
秋醒神情茫然而痛苦:“我怎麼會抑鬱症呢,不可能啊,我這種性格,大家都說我很開朗外向,我生活也很好,朋友很多,不愁吃穿的,怎麼可能啊。”
醫生誠懇地說:“也有很多你這樣的患者,生怕表現得不開心被人看出來,過度壓抑自己的難過和痛苦,得不到紓解也會出現情緒問題的。本來嘛,開心和難過都是正常的情緒,沒必要分好壞貴賤。”
“其實抑鬱症很常見,不是什麼可恥的見不得人的疾病,就跟發燒感冒一樣,你要正視它,太多負擔反而不利於治癒。”
秋醒一把測評表單都捏皺了,他問道:“那我應該怎麼做?”
“要吃藥。”醫生一邊詢問他的情況,一邊開處方單,末了又問,“你排斥傾訴嗎?”
秋醒搖了搖頭,但馬上又說道:“也不太能跟身邊的人說出口。”
“那我建議你找心理醫生聊一聊,可以起到一些輔助作用。”
秋醒拿著一長串處方單點了點頭。
晚上,他拿著一大包葯,坐在沙發上想了半天,最後還是決定吃藥試試。
第一次吃,副作用有些強烈,胸悶噁心,不過那天晚上他睡得還不錯。醫生跟他強調,他感受到的疼痛並非生理原因,起碼要相信自己身體是很健康的。知道自己身體沒有問題,這是唯一讓秋醒放鬆的點,第二天起床,也的確感覺頭痛緩解了一些。
他不想把自己的情況告訴別人,就自己在網上找心理醫生,發現私人心理諮詢師都是騙子居多,最後採取了最保險,同時對於他來說危險係數也比較高的方法,預約了正規安定醫院的心理諮詢師。醫院的諮詢師不能接私活,意味著秋醒必須親自去醫院就診。
秋醒第一次偷偷摸摸抽了時間過去,給他做諮詢的也是一個年紀挺大的女性,讓他想起自己遠在美國的媽媽。秋醒還比較放鬆,過程也挺愉快,在吐露了一些自己最近的煩心事後,他感覺確實輕鬆了一些。
面都諮詢師,他沒什麼顧慮,基本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了,也不怕自己不愉快和痛苦給對方造成情緒壓力,反而比對著熟悉的、特別是親近的人傾吐更順暢。他當即做了長期諮詢的決定,一周三次,一次五十分鐘。
一旦規律起來,他就必須把自己的時間預留出來,但要給陳小榮和寧錦鉞報備,他必須得找個借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