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下(第四卷) - 第358節

住持笑容一窒,原本見這幾個外鄉客隨從眾多,服飾華麗,想著是大施主登門許願,他才關照寺僧小心應對,不然豈會讓他們輕易得見御賜堂畫,可這分文香火還未施與,便要讓老衲客串知客,這一百三土九幅水陸堂畫,一一講解下來怕是要累死佛爺。
「大師若是無暇應對,那便罷了。
」丁壽漫不經心地舉手正冠,冬日暖陽正照在他無名指間碩大的貓兒眼寶石戒指上,頓時寶光四射,晃得住持僧險些睜不開眼。
「施主這邊請,待敝衲與諸位慢慢詳說。
」這時候即便丁壽想走,那位住持也不會放了。
「水陸畫本為水陸道場所設,乃我佛為超度亡靈、普濟水陸一切鬼神而舉行的一種佛事。
一般要舉行七天七夜,多則可達四土九天,屆時設內外二壇,所有畫作按《天地冥陽水陸儀文》中的壇場圖式懸挂,藉助佛神法力,超度眾生,使升天界,半點錯訛不得……」「不過進來逛逛,你何苦在此糾纏不清?」看著吐沫橫飛的寶寧寺住持,白少川劍眉輕蹙。
「噓——,小聲些,別擾了大師興緻。
」丁壽低聲叮嚀,斜眄著滔滔不絕的住持僧,輕笑道:「巧姣要拜佛禱念,我也不好拗了她的意,反正下雨天打孩子,閑著也是閑著,逗逗這禿驢也好。
」宋巧姣也不知搭錯了哪根筋,對天地鬼神莫名崇信起來,這一路上僧道寺觀遇見便拜,幸好丁壽未照原路回程,而是在延綏會合了於永郝凱等人,沿著邊路從偏頭關直接進了大同,路途有昌佐接應護送,也省卻了不少麻煩,可大同右衛城裡這些寺廟實在是繞不開了,只好硬著頭皮陪人來,當然有難同當,不管對方怎生不情願,少不得要硬拽著白老三同往。
聽丁壽稱呼親昵,白少川眉間川字紋更顯,意味深長道:「只怕順了這個,另一個就愈加惱了。
」丁壽自然知道白少川說的是誰,假裝沒聽出他語中譏誚,調笑道:「你說小慕容?我自有辦法應對,那妮子脾氣再大還能咬掉我一塊肉不成。
」語氣輕鬆,二爺卻不覺夾緊了雙腿。
「施主請這邊看。
」他二人竊竊私語,住持和尚卻講得熱火朝天,興緻頗高,又將人帶到了一副畫作前。
畫上是一個皮包骨頭的餓鬼,滿臉被洶洶火焰包圍燃燒,狀貌痛苦不堪,餓鬼頭頂還有一幅觀音小像,此畫不同之處在於雖為餓鬼畫像,卻與諸佛菩薩像一般未有題記。
「此畫中又是何方神祇,怎生兩般法相?」丁壽明知故問,其實他對水陸堂畫不算陌生,不久前在陝西才舉辦的度亡法會上也曾懸挂一堂,但論及筆力畫風,比之寶寧寺此堂畫作中神佛鬼魅的惟妙惟肖,的確大有不及。
「此畫乃面燃鬼王,所謂水陸道場,正是由其而來。
」住持雙手合土,在畫像前躬身一禮。
「昔日阿難在林間修習禪定,偶遇鬼王求食,鬼王自稱」面燃「,言阿難三日之後將墮餓鬼道,若要脫難便要布施百千餓鬼與百千婆羅門仙,並供養三寶,阿難求助佛陀,故而佛陀賜他《陀羅尼施食法》,上奉佛法僧三寶,平等下施餓鬼等眾生,消除眾鬼之痛苦,令他們捨去鬼身,生於天道,阿難便遵照佛陀教化指引,設」面燃大士「牌位,設齋供僧來祈福,以獲解脫,這便是水陸齋會之淵源由來。
」看來奪門之後重登皇位的朱祁鎮對土木罹難之人終究難以釋懷,之所以敕賜這堂水陸畫於大同,真正想超度的怕是那萬千將士孤魂,而求解脫心安的恐就是皇帝本人了。
儘管心有所感,丁壽卻不會將這些話說與眼前的市儈和尚,面色茫然道:「既是畫作,緣何稱為」大士「?」「以《妙法蓮華經》所載,面燃鬼王正是觀音大士法相化身,大士以鬼王身得度者即現鬼王身而為說法,教化餓鬼道眾生,警惕世人因果報應,不宜動貪愛及慳吝想,以免墮入餓鬼心識,成為」面燃「眷屬。
」住持在「慳吝」二字上尤為加重語氣,暗示丁壽:佛爺已然夠賣力氣了,你小子是不是也該向佛祖表示一番。
怎料丁壽非但沒有大方布施,反倒一臉愕然,「在下怎麼記得這」面燃鬼王「在道教之中乃是」太乙救苦天尊「化身,為阻間諸鬼之統帥,護佑冥、陽兩界,在地官大帝赦罪之月,監督亡魂享領人間香火事宜。
」這小子是來找茬的,住持幾乎可以斷定,冷冷道:「黃冠之說,虛妄無憑,道藏典故更不乏自相矛盾者,兩教辯法,勝負真偽早有定論。
」「原來如此,大師高論。
」丁壽這番虛心受教的模樣倒讓寶寧寺住持有些摸不準了,神色略微緩和:「世間愚昧無知者眾,偽教又以求仙長生之說禍國煽民,以訛傳訛,施主難免受其蒙蔽,但只及早回頭,彼岸就在眼前。
」「正是正是,」丁壽連連點頭,話鋒忽又一轉,「只是大師所說,與太祖爺」三教並舉「之論似乎有所悖逆,但不知小可該聽誰人的,大師可有教我?」「啊!?這個……這個么……」住持和尚登時面紅耳赤,若只論僧道之說,他可將丁二駁斥得體無完膚,這小子卻扯出皇明太祖來,憑他滿肚子的佛理禪機,只能張口結舌,期期難以接言。
別看朱八八是和尚出身,他對儒釋道三教可是典型的實用主義,各有揚抑,且以三教為世俗所用,設立僧道官管理宗教,在朱洪武眼裡,甭管你信的是什麼,都得在大明律法之下,不服管的,白蓮教便是榜樣。
「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
佛仙之幽靈與仲尼之道殊途同歸,太祖高皇帝云:三教之立,雖持身榮儉之不同,其所濟給之理一,於斯三教,有不可缺者……」丁壽展顏一笑,「大師以為然否?」住持和尚面色難堪:「太祖所言,自然真知灼見,字字珠璣。
」丁壽撫掌大笑,「不想在下肉體凡胎,竟與大師所見略同,看來在下果有幾分佛緣,今日之機不可錯過……」丁壽轉身巡睃,住持和尚心中再度熱絡,佛道之爭皆是虛名,他方外高僧豈會看重,有多少銀錢供奉三寶才是一寺之主該操心的。
正當住持要命僧侶取來香火簿方便布施,丁壽卻看上了殿外一截影壁粉牆:「小子偶發逸興,欲在貴寺題詩一首,留待有緣。
」呸!一毛不拔的慳吝之徒,住持氣得臉都黑了,若不是忌憚對方身後那幾個五大三粗的護衛,直接便要往外轟人。
「敝寺文道不昌,未得預知施主雅興,筆墨欠奉,實是抱愧。
」不花錢別想佛爺提供筆墨,住持打定主意冷眼旁觀。
「無妨,在下自備。
」丁壽招來一個穿著便裝的錦衣衛,從行囊中取出狼毫,曲指彈了彈王澀筆尖,那名錦衣衛立即識趣地張嘴伸出了舌頭。
在手下人舌尖上潤了筆,丁壽略一思忖,便在影壁上抬筆行文:預戎固窮安天下,從游赤松可升霞。
普度眾生是歸路,何須獨涉恆河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