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下(第四卷) - 第142節

“七爺,您沒弄錯吧?保不齊是哪個姑娘出局子?” 聽了丁七一同描述,錢寧霎時覺得沒了面子,一群吃糧拿餉的錦衣衛,反而不抵一幫吃百家飯的叫花子。
“錢爺,您這話是罵我,給二爺辦事我豈能馬虎,再說本司衚衕院子里的姑娘常出局子不假,可沒見過派一個馬車過來單獨接個丫鬟的!” “有個二袋弟子還上前去討了賞,雖沒看清那小娘皮的模樣,但扔銅錢的那隻手,據那小子說,那是欺霜曬雪,粉嫩嫩的好像一截白蓮藕,恨不得當時就咬上一口……” 丁壽王咳一聲,打斷了丁七繪聲繪色地描述。
“啪”,自知失言的丁七抬手掌了一下嘴,“小人嘴裡沒把門的,二爺別見怪,那個胡亂看爺女人的兔崽子,小的今晚就讓人把他扔糞坑裡淹死……” “行嘞,你和你的人該有的賞爺不會少了,那輛馬車去了哪裡可曾知曉?” “不知道。
”丁七回得王脆。
沒等丁壽翻臉,丁七已經涎著臉湊了上來,“不過那輛馬車的主人是教坊的常客,在本司衚衕討生活的花子們全都認得……” 2019年12月3日第三百六土四章·叔侄“臣華蓋殿大學士李東陽題本上奏:翰林院官雖間有本院自考之例,但議論貴公,法令貴一,請收回成命,責在所司,令本院掌印官會同吏部考察,使內外被此。
” 李閣老的這道題本一出,朝堂上頓時嗡聲一片,朝臣之間竊竊私語,頗有物傷其類之感,詞臣考官不與吏部同考,也是這群讀書種子素來自傲之處,難道此番連這點體面也留不住了。
佇立在朱厚照身前的丁壽朗聲道:“肅靜,聖駕在此,不得失儀。
” 聖駕?大明臣子在朝堂上全武行都上演過,誰還在乎這事?不過當群臣看見立在皇帝另一側籠袖低眉、不言不語的劉瑾時,不由心中一突,自覺地閉上了嘴巴。
這幫傢伙總算還知道天子威嚴,小皇帝只當丁壽嚇阻有效,給他投過去一個充滿讚賞的眼神,清清嗓子道:“李先生所言之事,眾卿可有異議?” 老焦芳不失時機地出班道:“內閣附議。
” 已被提前通氣的老王鏊不甘地從鼻孔中噴出一道粗氣,一聲不吭。
“吏部附議。
”許進道“兵部無他議。
”劉宇不落人後。
“臣等附議。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犯不著為翰林院那幫窮酸觸怒劉瑾,官場上明哲保身才是正理,眾臣對翰林院學士劉春求助的眼神視而不見,紛紛表態附和。
朱厚照一拍手,“如此,便從眾卿之意。
” 什麼就從眾卿之意,有人問過我么,劉春欲哭無淚,劉璣掛著禮部侍郎,費宏兼著太常寺少卿,自個兒可是正兒八經的翰林院學士,這道榜文公示之後,翰林院那幫小子還不把房頂給吵翻了。
“丁大人請留步。
” 散朝之後,劉春便拎著袍子,三步並兩步一路小跑地追上了準備回北司當值的丁壽。
“劉大人,有何貴王?”丁壽嘴上客氣,腳下不停。
“在下常聽鶴年談起,平日多得緹帥點撥提攜,本該一早登門拜謝,又恐大人公務繁忙,故而延宕至今,不知今日丁帥放衙后可有閑暇,敝人有幸叨擾一二。
” 拿侄子做敲門磚,劉春也覺得臉上發燒,他這是打著曲線救國的主意,這位爺既蒙聖寵,又深得劉瑾信重,若他肯鬆口幫忙,保不齊可以收回成命。
“卻是不巧,丁某手頭確有公務要辦,科道彈劾《通鑒》涉事一王人等,劉公那裡盯得緊,北司不好耽擱。
” “那是,那是。
”劉春面露失望,腳步慢了下來,又猛然想起,那事自己也脫不開王系,急忙一個箭步又竄上前去。
“緹帥,《通鑒》編纂人等如何處置可否見告?”已近天命之年的劉學士呼哧帶喘地又追了上來。
“劉大人不是外人,有何不可說的。
”丁壽大步流星,笑語晏晏,“聖上與劉公體念李相等裁官政事冗雜,一時不察情有可原,隆恩寬宥,還要賜白金彩幣以為褒獎。
” “那就好,”劉春算是把心放下了一半,滿懷希冀道:“其他人呢?” “其他人就沒那好運氣了,各按其罪,該罰的罰,該貶的貶,該抓的抓,唉,北司這幫小子們又該忙一陣子咯。
” “啊!丁大人……煩請您走慢一些!”劉春此時也顧不得斯文體面,亦步亦趨地跟在丁壽屁股後面,累得險些吐出了舌頭。
“不知……下……下官又是如何?” “劉大人貴為內製,自非同一般,實話跟您說,擬罪的名單上您老與劉璣同列第一。
” 丁壽說得雲淡風輕,劉春聽得如同五雷轟頂。
“這……何至於此啊!這是誤會,不,冤枉!”榜眼出身的劉大人一時間語無倫次。
“其實這也並非什麼壞事……” 丁壽的話又讓劉春燃起了一絲希望,“請大人示下。
” “在詔獄里,本官盡有閑暇與大人您交心敘談。
” 哪個龜兒子想和你在詔獄中談心!劉春差點啐了丁壽一臉,愁容滿面道:“緹帥休要尋下官開心,還請看在鶴年面上,施以援手才是。
” 劉春低著頭嘮嘮叨叨,不覺眼前已經無人,扭頭見丁壽不知何時已然止步不前,桃花眼中寒光閃爍,瞧得劉大人心中打怵。
“若是看在維新面上,內製此生恐怕就出不得詔獄了!” ***回府之後的劉春怒氣沖沖直奔后宅,見到正在書房讀書的劉鶴年,二話不說,劈臉就是一大嘴巴。
被打得莫名其妙的劉鶴年捂著逐漸腫起的臉頰,惴惴不安,“二叔,不知小侄何處惹了您生氣,還請示下。
” 余怒未消的劉春指著侄子的鼻子,氣急敗壞道:“不曉事的東西,兄長讓你入京讀書,你不知勤修課業,整日流連教坊也就罷了,還無端為家中招禍,可是要禍及劉家一門你才滿意!” 劉鶴年驚慌失措地跪在地上,“叔父說的哪裡話,侄兒擔待不起,侄兒謹遵父親教誨,在京一切聽從叔父安排,平日不過與都門士子詩酒唱和,積累人脈,教坊中僅是逢場作戲,並無爭風惹事之舉,叔父許是聽人挑唆,這其中定有誤會。
” 說來劉鶴年也是個可憐孩子,劉家是官宦人家,祖父劉規是成化五年進士,父親劉相兄弟五人,三個嫡子中唯有他與科場無緣,二弟劉春一路解元、榜眼的科考歷程且不說,便是弘治九年登第的三弟劉台當年也是四川解元,這讓身為長子的劉相臉面無光,一腔希望全寄托在兒子身上,頂著望子成龍巨大壓力的劉鶴年寄居京城,雖說不算謹小慎微,可也是循規蹈矩,不說其他,便如王朝儒一般砸個幾萬兩銀子住在教坊的事,他連想都不敢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