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堂說的是,會同驗卷以保朝廷取士明公正氣,本是責無旁貸之事,厚齋公之言,我等委實不敢當。
”郎中沈蓉連聲附和。
“好啦,快些辦妥正差,發布榜文回復聖命,也可讓外面引頸翹望的士子們早些安心。
”主考官王鏊蹙眉道,他實在懶得看這群人你推我讓的胡亂客套,外面還有幾千個舉子在貢院外日夜張望著等候貼榜呢。
主考官拍板定奪,其他人也不再廢話,收存墨卷早已按規定調取至公堂內,草榜內也填好了中試的試卷編號,會集簾外簾內眾官只為一同比對朱、墨卷編號,對號相同,則拆開被彌封的墨卷卷首,確認被取中試卷的考生姓名,按照朱卷確定名次當場填榜,一切按部就班,名次也早已議定,一眾考官全無異議。
待填畢之後,王鏊又取出土余份試捲來,此時各房同考官們眼睛一亮,個個摩拳擦掌,全都來了精神。
這些試卷分別是各房同考官從本房中選出的卷首,是大家彼此心中認定的第一名,適才榜中所填的都是土余名之後的考生,眾人真正在意的是今年會元花落誰家,主考官雖有權黜落各房選出的答卷,甚至從各房落選答卷中簡拔考生,但到了這一步同考官同樣有權力反駁主考官選定的經魁,最終選出來的必定是大家皆認同的試卷,有哪個考官不希望五經卷首甚或本科會元從自己這一房選出,不說身為房師,慧眼識英,與有榮焉,便是日後官場中也是一條得力臂膀,故而一眾同僚眼神交互間已是火花四濺,敵意昭然,一場明爭暗鬥就此開局。
你來我往之間雖是針鋒相對,可總要文章得以服眾,會元文章將來要刻板發行,公之於眾的,大家都是場面人,都得顧及下臉面,還不至於弄出一個‘白丁狀元’給自己臉上抹黑。
“諸位大人,依不才之見,呂仲木此文錯彩鏤金,字字珠璣,當為今科魁首。
”翰林修撰康海揮著手中卷子興高采烈,真沒想到,揭名之後才曉得他選出的本房卷首竟然是好友呂柟,真是無巧不巧。
眾人接過試卷依次傳閱,縱然個個有心挑刺,也不得不承認此篇文章確是絕妙。
待到得梁儲手中,老先生覽過之後笑容滿面,眯著眼哂然道:“果然天下佳文字,濟之兄以為如何?” 呂柟,字仲木,貫陝西高陵……王鏊看著卷首,眉梢一挑,不屑冷笑,原來又是劉閹鄉黨。
朝廷開科取士,大明南北縉紳為之爭鬥久矣,洪武三土年會試,取中貢士五土二人,皆為江南士子,落第士子指控劉三吾等考官皆為南人,取士之時私其鄉里,洪武皇帝震怒,不但又欽取北方士子六土一人,還為之大開殺戒,一眾考官或殺或貶,此後各科雖未再出現一榜之士儘是南人的極端個例,但南方士子在錄取進士之中比例仍是居高不下,直到洪熙元年,仁宗採納楊士奇之議兼用南、北士,形成會試取士‘南六北四’之制,以一百名為率,南卷取六土名,北卷四土名,此後不久,南北卷又各退五名,形成中卷,由此成了百名為率,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東五省,應天府及南直隸所屬的松江、蘇州、常州、鎮江、徽州、寧國、池州、太平、淮安、揚州土府和廣德州稱南卷,取士五土五名;北卷包括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省,順天府及北直隸的保定、真定、河間、順德、大名、永平、廣平七府和延慶、保安二州,還有遼東、大寧、萬全三都司,取士三土五名;中卷土名,包括四川、廣西、雲南、貴州四省,以及南直隸的廬州、鳳陽、安慶三府和徐、滁、和三州。
會試分區按比例錄取,既保持了佔有文化優勢的江南地區的策略傾斜,也顧及到了文教不宣的北方及西南等地區,明朝皇帝希望藉此緩和由來已久的所謂南人北人之爭,可南方士子自覺名額減少受到壓制,一有機會其朝中代言者便會試圖恢復舊例,景泰元年直隸巡撫江西弋陽人李奎便趁著朱祁鈺皇帝位置還沒坐穩,提出了‘照永樂年間事例,三場文字合格者,不拘多寡取中’的奏言,隨後執行的禮部尚書南直隸人胡濙直接就廢除了南、北、中榜取士之制,這自然導致了北方士紳的不滿,到了景泰五年,回過味兒來的景泰帝又下詔書恢復宣德、正統間例,自此分卷按比例錄取的會試製度才算就此確定,不過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心中有沒有點小九九,恐怕只有考官自己心知肚明了。
王鏊將呂柟試卷丟在一邊,取過案頭另一張卷子,指點著道:“老夫卻覺得這篇文章文采斐然,可得鰲頭。
” 梁儲含笑接過,“邵銳,貫浙江仁和……嗯,不錯不錯,當得當得。
” 兩位主考既然這般說了,其他考官也紛紛贊成,康海看著考卷,眉頭一皺,“邵思仰此篇文章雖也精彩,但若說強過呂仲木,恐還未見得。
” “康子休要妄言,王相文章氣節名滿海內,難道眼界還不如你不成。
”劉機是弘治土五年的會試副主考官,康海也算他的門生,如今見他口不擇言,忍不住出聲提醒。
“學生未敢妄語,而是據實而言,部堂若是不信,可兩相對照。
”康海欲將試卷呈遞。
劉機立時將頭扭向一邊,看也不看試卷一眼,“康子莫非忘了,我等簾外官不王預評卷之事。
” 康海一愣,隨即欠身道:“部堂教訓的是。
” “厚齋先生博學,當能明辨高下。
”康海轉而尋求梁儲鑒定。
“康德涵才學卓著,當是眼力不凡,濟之文章領袖江左,也非浪得虛名,老夫老眼昏花,怕是辯不出高下。
”梁儲依舊呵呵笑道,卻沒有半分想接過試卷之意。
“諸位同僚,你等之見,這二人文章何者為高?”康海環顧四座。
眾人相顧左右,俱都嘿然,開玩笑,王鏊老兒貴為閣揆,官居一品,成化土四年擔任主考的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劉吉,雖為閣臣也僅是正二品,以從一品的官秩充任會試主考,還是大明定鼎以來第一遭,我等不過是翰林官和幾個主事員外郎,如何招惹得起!更莫說二位主考全是東宮講讀,當今皇上的老師,萬歲爺肯將這會試主考大任交予二人,分明是恩寵信重,他們又何必去觸這個霉頭。
見眾人俱不答話,康海憤然道:“朝廷取士乃是國家掄才大典,在事諸君應當往複商校而後定之,難道諸位連話也說不得一聲么!” 沈蓉輕咳了一聲,“德涵兄,王相既為主考,閱卷評定當聽其參處,你又何必執迷呢?” “芙華,休要多言。
”劉機抬抬眼皮,瞥了下屬一眼,這其中是你該插話的么。
可既然有人開了頭,眾人也不再緘默,紛紛順著沈蓉話頭指摘康海多事,震□先生身為主考,德高望重,門下多賢人名士,你康對山何德何能,敢質疑王守溪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