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安娜所處的長屋外,其他幾個類似的長方形建築里也開始陸陸續續地走出人來。
那是別的長屋。
所有的人都紛擁到一個建築物內。
那是一座同樣的蘇維埃風格的建築,大長方形的外表充滿著樸實的風格。
門口的路燈罕見的亮著燈,在這黑暗的夜晚,這是少有的光明之地。
裡面只有單層,高五六米,而開口的大門也比起普通的房屋要大得多,也許原本的用途是用作工人們聚會的禮堂、會議室、或者倉庫之類的。
正對著的大門的最里側有一個比起平地高出好幾米的高台,那裡已經被用簡單的橫幅、色帶修飾起來,高大的原木劈成土字架掛在牆壁上,而在高台之下,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椅子。
毋庸置疑,雖然簡陋,這已經滿足了作為教堂的最低條件了。
在若王個椅子排成的陣列之間,都燃著一堆篝火,在人員到齊后,門扉閉合,在保暖上也變得無可挑剔。
坐席似乎並不固定,大家都是按照進入順序隨便地入座著。
安娜也就隨便找了個位置坐下,和想象中的教堂的氣氛並不完全一樣,大家入座后,並不是立馬錶情肅穆地就開始禱告,恰恰相反,在本該由牧師主持的儀式上。
高台上空無一人,沒有人上台。
台下的人也沒有表現出吃驚的意思,然後開始和相熟的人開始寒暄著說著閑話。
不過所有人也有意地放低聲音,並不會讓自己的聲調過高而吵鬧到他人,就這樣,會場里陷入一片嘈雜、嗡嗡嗡的環境里。
但是,比起在長屋裡只在工作之餘進行的必要交談,恍然充滿了人味許多。
就好像是無害的白噪音,雖然似乎雜音無處不在,但是反而就好像是盛夏時節的嗡嗡蟲鳴,或者缺乏教師管束的教室里自然而然形成的學生交談一樣。
混亂、卻彷彿自成秩序,反而更有種令人安心的感覺。
安娜旁邊的男人就在和他的前排的一個人交頭接耳,「哈爾科夫兄弟,你的狩獵隊的收穫怎麼樣。
」那個男人搖搖頭,「收成不怎麼好,沒有獵到熊這樣的大傢伙,一路上過來,只看到一群狼,領隊覺得最好不要和集群的動物衝突,就放他們過去了。
好幾天了,也就只打到幾個可有可無的小東西。
」身邊的男人露出有些惋惜的樣子:「這也是難免的,他手底下的人沒幾個是正經獵人出身,缺乏經驗……」而安娜另一邊的是個婦女,她正和其他人探討縫補的手藝。
直到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后,在會場的位置逐漸坐滿,門又一次打開了。
不過這一次,進來的卻和先前的人不太一樣。
那是一群小孩子! 他們穿著厚厚的外套,從頭到腳都包得緊緊的,只有露出的一點稚嫩臉蛋和矮小的身體可以看出他們是孩子的事實。
在看到他們出現后,所有人開始放低語調,就好像是被風吹動的麥田,當風漸漸減小,如浪潮般的擺動也逐漸停息。
當第一個孩子登上高台後,台下已經沒有多少竊竊私語聲了。
台上的取暖做得很到位,孩子們很快脫下臃腫的外套,然後在底下的,是一個個小小的身子。
孩子們在領隊的指揮下,一個個找好了自己的位置,開始唱歌。
唱著的是教堂的唱詩班們常用的詩篇,童真稚嫩的聲調純澈清亮,向著四面八方延展,然後在牆壁上碰撞處迴音,織成神聖的音符。
生活愁苦的人民坐在椅子上傾聽著天使的歌謠,聽著讚頌的曲調,面容平靜,露出如痴如醉的微笑。
在這種精神生活匱乏的時代,他們被賦予了太多太多的含義。
包括人類在內的聚居物種,都會將群體中的孩子作為需要小心呵護的存在——因為孩子年幼、稚嫩,脆弱、容易受傷,卻擁有著太多太多的可能,他們是希望,是未來。
以至於在地球絕大多數的宗教里,都會在教義里認定孩子是純真無暇的存在。
也是這個小聚落的所有人的寄託,而其中為首的那兩個孩子,是阿歷克謝教士收養的孩子。
也就是這個唱詩班的領唱,更是被這裡的人民稱之為「聖子」。
他們是唱詩班的領隊,是歌唱的起奏者,也是協調所有孩童音律的領袖。
在一曲過後,為首的兩個孩子高舉著手,以和稚嫩的童音不相符的莊重語氣說道:「因聖父、聖子、聖靈的名義,願天父的慈愛、基督的聖寵、聖靈的恩賜與你們同在。
」所有的信徒都微微垂頭,口中齊齊稱頌:「阿門!」在第一次來到這裡的時候,安娜心裡一動,身為基督徒的她,自然不可能不清楚這個儀式。
彌撒——這就是所謂的彌撒。
是基督徒群聚一堂,共同為誦念或詠唱信仰而來,不同時節、不同派別的禱告詞都有所不同。
唯一一致的,是它的目的,那便是吃喝神的語言,宣揚那福音、夯實自己的意志。
只不過,無論哪個教派,主持彌撒的都將會是經驗豐富的認證牧師。
至少也得是德高望重的信士,然而這裡的彌撒卻是由孩子來舉行的,確實不那麼常見。
「我在大會中讚美你的話是從你而來的;我要在敬畏耶和華的人面前還我的願。
」「謙卑的人必吃得飽足,尋求耶和華的人必讚美他。
願你們的心永遠活著!」「地的四極都要想念耶和華,並且歸順他;列國的萬族都要在你面前敬拜。
」地~址~發~布~頁~:W·W·W、2·u·2·u·2·u、C·0·M「因為國權是耶和華的;他是管理萬國的。
」「地上一切豐肥的人必吃喝而敬拜;凡下到塵土中不能存活自己性命的人,都要在他面前下拜。
」「他必有後裔事奉他,主所行的事必傳與後代!」「他們必來把他的公義傳給將要生的民,言明這事是他所行的。
」主持的兩個孩子開始手捧聖經,開始領著大家朗讀詩篇中的片段。
兩人的聲音並不大,卻有著異樣的穿透力。
兩個孩子嬌小的身體纖細可愛,毫無攻擊力可言的矮小身姿,釋放不出成年人以體型和閱歷展現出的那種威嚴感。
然後那種抱著革質封面的聖經,站在椅子上才能在高台擺出的講台上露出頭,努力地大聲朗誦的樣子,卻意外地符合「謙卑、柔和」的定義。
眾所周知,耶穌基督是喜愛謙卑的。
正如馬太福音之中所述,當時,有門徒進前來,問耶穌道:「天國里誰是最大的? 耶穌便叫一個小孩子來,使他站在他們當中,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迴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
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里就是最大的。
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再沒有人比真正的小孩子,更加符合耶穌的教誨了。
兩個孩子的聲音不大,平和淡定,並沒有多少劇烈的情緒波動,卻異樣的富有感染力。
讓人感到,公元的時候,耶穌和他的門徒在路上行走,就好像兄弟姐妹那般,就這樣平平淡淡的說話,將福音的語句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