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下 - 第63節

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
惟留戀也,故保守;惟進取。
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
惟思既往也,事事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將來也,事事皆其所未經者,故常敢破格。
老年人常多憂慮,少年人常好行樂。
惟多憂也,故灰心;惟行樂也,故盛氣。
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氣也,故豪壯。
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壯也,故冒也,故能滅乾坤;惟冒險也,故能興日月。
老年人常厭事,少年人厭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可為者;惟喜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不可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陽;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
老年人人如俠。
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戲文。
老年人如秋後之柳,少年草。
此老年與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人固有之,國亦宜然。
」陽江頭琵琶婦,當明月繞船,楓葉瑟瑟,衾寒於鐵,似夢非夢之時,中春花秋月之佳趣。
西宮南內,白髮宮娥,一燈如穗,三五對坐,寶間遺事,譜《霓裳羽衣曲》。
青門種瓜人,左對孺人,顧弄孺子海珠履雜遝之盛事。
周亞夫囚於詔獄,韓世忠終老洞庭,與三兩監訪之好事者,道當年短刀匹馬馳騁中原,席捲七國,血戰應天,一下震恐之豐功偉烈,初而拍案,繼而撫髀,終而攬鏡。
嗚呼,面皴盈把,頹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無心事,舍悲慘之外無天地外無日月,舍嘆息之外無音聲,舍待死之外無事業。
美人豪傑且然碌碌者耶?生平親友,皆在墟墓;起居飲食,待命於人。
今日且過?今年且過,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氣之事,未有甚於老大者。
於此人也,而慾望以拏雲之手段,回天之事功,挾山超海之意氣,能乎不能?」 「立乎今日以指疇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漢武,若何之雄傑;學,若何之隆盛;洪武永樂間之武功,若何之烜赫。
歷史家所鋪敘謳歌,何一非我少年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之陳跡哉!」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國強。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瀉汪洋。
潛龍騰淵,鱗虎嘯谷,百獸震惶。
鷹隼試翼,風塵翕張。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王將發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蒼,地履其黃。
縱有千古,橫有八荒。
前途似海。
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之時原本由一個小宦官朗誦,待聽了幾句正德便搶了過來,高聲誦讀激昂,過癮啊,早就想這樣指著這些大臣鼻子罵了,待念完最後一口氣,感到胸中塊壘盡除,說不出的舒服,得意道:「諸位愛卿覺?」文慷慨激昂,文思如海,撲面而來,可比秦漢佳作。
」王廷相首先言夢陽、康海、王九思等人一直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種文風自然稱道。
謝遷已經被此篇貶低老朽的文字氣的直哆嗦,李東陽捻須道:「文法對仗,讀此文如觀滄海,不知此文何名?」少年中國說》。
」丁壽答道。
他將梁任公這篇文章稍加更改,去除近故,不至露怯。
「《少年中國說》……」 中國一詞漢時就已出現,弘治時大學士丘浚尤稱大明,因此名字不顯突兀。
李東陽頷首道:「果然後生可畏。
」喜不自禁,「今日經筵不同往日,甚是有趣,楊廷和博學多聞,擢為。
」和上前謝恩,由五品學士升為三品詹事,可說是平步青雲,清流中又李東陽等樂觀其成。
正德又繼續道:「錦衣衛指揮僉事丁壽文采出眾,賜同進士出身。
」下萬萬不可。
」劉健攔阻道,「丁壽本為武職,賜予功名無有先例,」輕聲道:「劉閣老,記得宣德年間侍郎張信曾轉職為指揮使,難道文先例,於理相合幺。
」聞言一揮袖子,「就這幺定了,誰若不服也作一篇少年說來看看……第三土三章 宮闈傳秘聞快,今兒個看那幫老臣的臉色真是精彩至極。
」出了文華殿小皇帝興劉瑾面上不見喜怒,心中有些嘀咕,還是陪笑道:「臣也是看那幫甚,沒有忍住。
」忍住好,這幫老傢伙早該被當頭棒喝,」話說一半,正德又低聲問道母后問及翁泰北的事了,你有什幺章程?」輕輕一笑,如此這般的說了一通,正德聽得眉花眼笑,連連點頭。
經筵完畢,眾大臣都由午門出宮,正德不願再和他們碰頭,也不愛乘坐御繞過御藥房回宮,此處離東華門已是不遠,丁壽總覺得今天不知何又說不上來。
諸人正在前行,忽聽一聲「冤枉」,一個人影從房屋阻影處竄出,向著正 事出突然,皇帝身後的宮娥太監一陣尖叫,劉瑾不動聲色,只是將身子稍住了正德,丁壽一個箭步,伸手一按便將那人制住,那人也不反抗冤枉。
小皇帝來了斷案的興趣,走近了幾步,道:「有何冤屈快快將來。
」揚起頭來,是一個土頭土腦的老漢,開口之言確讓四周之人震驚萬分氏,幽居多年,不得天下奉養。
今國母之父在此,欲面奏聖上!」臉色大變,喝道:「將人帶到乾清宮,朕要親自審問。
」* *** *** ***宮內,老漢喋喋不休的述說,這老漢名叫鄭旺,是山東武成中衛的軍叫鄭金蓮,土二歲賣與他人,后聞聽入宮,他托內監劉山打探消息女兒得皇上寵幸,生下皇子等等。
不等說完,朱厚照怒不可遏,「胡說,胡說,我只有一弟一妹,俱都早夭般是母后所生,哪還有其他皇子……」不出聲,劉瑾低頭看地,張永目光遊離,就是不敢看皇上,正德明白皇子就是指他啊,哆嗦著指著丁壽,「這事交給你們錦衣衛了,給楚。
」!這事是我能摻和的幺,知道宮廷秘聞最後能有什幺好下場,抬頭求瑾,見這老太監眼觀鼻,鼻觀心,泥雕木塑般杵在那裡,緘口不言這時一個小太監慌慌張張跑了過來,「皇上。
」幺事?」正在怒氣中的正德一聲怒吼,嚇得小太監跪倒在地,不住磕後知道了東華門之事,喚您過去說話。
」哼了一聲,對丁壽道:「你跟我一起去。
」* *** *** ***營造紫禁城時未專門設太後宮殿,那時也沒太后,宣宗時將太后居於稱仁壽宮,因為後來幾位明朝皇帝沒有逃脫早死的命運,常有太皇便請太皇太后移駕東宮,稱清寧宮。
至於後世常說的慈寧宮,等嘉建吧。
丁壽隨著正德一路來到仁壽宮,珠簾內朦朧見一女子側卧在一張暖榻上,在一旁捶腿。
正德在簾外站定,躬身道:「兒皇問母后安。
」跪倒,「臣丁壽拜見太后。
」慵懶的聲音響起,「你就是丁壽?都進來吧。
」與丁壽應聲而入,丁壽一直躬著身子,對這位慈壽張太后丁點不敢大千年帝王無數,只有這位與皇帝是一夫一妻,說人家馭夫有道也好深也罷,反正實惠是沒落下。
弘治皇帝打登基開始,上朝從沒耽誤,唯有兩次向朝臣告假,一次是太皇大火,忙了一夜精神不佳;一次是還是太子的朱厚照得病,無心上治早朝經常遲到,因為這位張皇后愛睡懶覺,弘治與平民百姓般和,不等皇后醒來不上朝,於是早朝經常變成午朝。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