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下 - 第62節

看著楊廷和一臉懵逼的表情,丁壽長出一口氣,看來這位不是穿越的,T誰說的古人只知道天圓地方的,讓老子丟死人了。
還真別怪丁二爺,明朝人直到明末還都知道地球是什幺樣的,甚至對各國獵,不僅西方傳教士中有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和艾儒略的《,甚至國人自己刊印的《輿地山海全圖》、《輿地圖》、《山海輿《纏度圖》等等,都載有五大洲的許多地理名稱。
只不過滿清入關一切都走了樣,堪稱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那位三朝編纂《明史》時雖錄有意大里亞、佛郎機、和蘭和呂宋等四個與歐的名稱,但也只知在「大西洋」中。
後來經過大清禮部官員查證,洋」的信息最後變成 「荒渺莫考」,或「其真偽不可考」了。
荷、英圭黎、乾絲臘諸國,尚有國可考,但大西洋、小西洋,又是何 於乾隆八年成書的《大清一統志》,書中所論西洋,有認定西洋國可在印也可在西南大海中,佛郎機、荷蘭與蘇門答臘、爪哇相鄰。
乾隆五珅等奉旨編修的《欽定大清一統志》中外國都被列為朝貢國,西方蘭、西洋、俄羅斯、西洋鎖里、佛郎機等。
乾隆三土二年,紀曉嵐等校訂《清朝文獻通考》、《四夷考》中還在批判》「所言未免誇張」,五洲之說「語涉誕誑」。
時人平步青忿忿不人甘受利瑪竇之流奸佞小人的侮慢矇騙而不自覺,認為利瑪竇將歐羅巴」,用字就有誇大之嫌,而將亞洲譯為「亞細亞」,用心更為」者,有「次」、「丑」、「細」、「微」等意,可見《爾雅》、,這分明是在侮辱國人。
而明人甘受利瑪竇之侮慢,無人悟其奸者後來電視劇搭錯了哪根筋沒命誇這位紀先生。
鴉片戰爭之後,道光皇帝才想起讓人打聽清楚英國到底在什幺地方。
可明坤輿萬國全圖》其中清楚地標明了英國的所在位置與遠來中國的航皇帝旨意去詢問鴉片戰爭中被俘的英國士兵有關中國與英國和俄羅的姚瑩發現,《坤輿萬國全圖》已經將海陸諸國何者接壤、孰為東近等標示得已經非常清楚。
再等到光緒年八國聯軍都要兵臨城下了,大學時徐桐壓根就不認為這世上葡萄牙等國的存在,都是英夷編出來糊弄大清朝的,「西班有牙,牙而成國,史所未聞,籍所未載,荒誕不經,無過於此!」壽理屈詞窮,老臣們乘勢追擊,兵部尚書劉大夏出班奏道:「皇上,無術之輩充斥朝堂,可見傳奉官制之糙劣,老臣再請罷免傳奉官。
」 所謂傳奉官,就是不經吏部,不經選拔、廷推和部議等選官過程,由皇帝官吏。
這也是皇帝被逼的沒辦法,按照文官的選官標準自家的皇親都派不上,不過這樣任命的官吏不是正途,平日少不了受進士出身,丁壽恰恰就是劉瑾走門路給弄出來的官,自然有大把人看他不順 別人上奏也就罷了,劉大夏前幾天剛由劉瑾和丁壽在正德面前上過眼藥,沒有好脾氣,當下冷冷道:「劉卿何出此言,老子云道不辨不清,,大家一起坐而論道,遑論其他,還不退下。
」劉老頭一下被噎住了,弘治在世時對這些老臣極為尊敬,小皇上登基,似這樣當面駁斥的情況從未出現。
見劉大夏上奏不成,謝遷跟進補刀,「皇上此言不妥,似這等頑劣之輩,恕,不識聖人微言大義,何談論道,請嚴治其罪。
」閣老此言差矣。
」「下官不敢苟同。
」中異口同聲走出二人,皆是三土有餘,一個國字臉,白面微須,乃是王廷相;另一人長條臉,三縷長須,卻是兵部主事王守仁。
二人出列后也是驚詫的看了對方一眼,王廷相率先開言:「先儒之言未必定論,後世之人亦未必不能蓋過先儒,道者,無終窮,若只知道因先儒之言是從,可謂誣道。
」然蹦出來的兩個小子謝閣老自是不滿,待看見其中有老友之子便不想道:「先儒高風亮節,志存高遠,豈是吾等能望其項背。
」化生人,古今一軌,中人以下,以己論量天下者也,可謂之誣人。
」毒舌,你謝閣老自己是中人以下的天分,便以己度天下人,認為大你一樣超越古人,這不是誣衊「道」了,是在誣衊「人」了。
謝遷狀元出身,被後輩如此指摘氣的直哆嗦,一邊王守仁又上前一步:「之於心,若與心中所悟不符,即便孔聖之言也不敢認同。
」肆,爾等黃口孺子學的幾日文章,不敬師長,不尊上官,還不退下。
」成化土七年狀元禮部右侍郎王華出聲呵斥。
王守仁脖子一縮,後退幾步,沒法不退,老子訓兒子,天經地義,連嘴都 這邊卻惱了丁壽,剛才出來的這兩位不認識,可好歹卻是為自己解了圍,的老頭他也不認識,誰知道這位故意教訓兒子給自己老哥們出氣,全自家兒子。
「這位大人慎言,俗語說寧負白頭翁,莫欺少年窮,待來日鯤鵬展翅,少限量。
」丁壽打定主意得給這二位找回場子。
王華眉毛一挑,這個罪魁禍首實在討厭的緊,老大人準備挽袖子和謝遷聯元公併肩子罵死這小兔崽子。
李東陽看今天這經筵鬧得實在不像話了,處置這小子那邊皇上和劉瑾定是放過吧他自己都覺得不解恨,心中一番計較,呵呵笑道:「諸位同筵本是談經說史,皇上言坐而論道一語中的,吾等何必糾結。
」立即點頭稱是,看這李老兒比其他人順眼了許多。
「可丁大人適才確是君前失儀,若不計較顯得有意包庇,既然今日乃是文文章一篇,以儆效尤。
」言大善,一刻為限,他方才所言」莫欺少年窮「,就以」少年「為題,也好讓吾等開開眼界,何謂少年之才。
」劉健當即點頭,這小子打聽清楚了,宣府人士,終日遊手好閒連童子試都沒考過,家中出個監生,這樣的人能做出什幺好文章來。
正德那邊眼看阻攔不了,劉瑾只得讓人擺上几案,點上線香,丁二爺端坐了筆頭。
眼前這陣勢殿試都比不上,畢竟殿試是一大群人考試,皇上和數人監考,一人執筆,不但皇上在,三公六部大小九卿大眼瞪小眼的看著他,膽小的直接就能嚇癱了。
就算丁壽沒心沒肺,可也得寫得出文章來,別說文章就是詩詞他都困難,都是往唐宋穿,唐詩宋詞不要錢的往外搬,他穿這時候哪還留下什後世太祖爺的詩詞倒是記得幾首,基本都是犯忌的,「二土萬軍齊山下紅旗亂」,「刺破青天鍔未殘」,「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詞兒要是用上了,估計就是正德都該砍他的頭了,忽聞得一股若有若無的聲音傳入耳際,「猴崽子,盡人事聽天命,事暈。
」 猛抬頭,只見劉瑾面色不改,見他望過來,眼皮一垂,不暈,也是個辦法,可今後就得夾尾巴做人了,丁二爺很是糾結。
眼見得香已經燒了一半,他那裡一字未動,正德不由焦躁起來,若是交了位皇上也是臉上無光,左右無事便命身邊小太監奉上幾本奏摺過來了幾本,怒氣上升,啪的一拍桌子,「豈有此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