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之後 - 宦官之後 第26節 (1/2)

絮果那邊已經迫不及待的玩起了紙飛機,那是聞蘭因送給他的第一架,他站在聞蘭因替他穩住的凳子上,對著紙飛機的一頭輕輕哈氣,然後踮起腳尖奮力一擲,就看到那架有著藍色水波紋的小飛機乘風而起,悠悠然地飛過了所有人的頭頂,也飛過了蒼穹齋正屋的門窗。
它就像紙鳶一樣,彷彿下面有誰用一根細細的繩線在拽著它,讓它可以不高不低地穩穩飛過院落,滑向藍色的四角天空。
那是絮果擲出的最遠的紙飛機,也是蒼穹齋的小朋友們所沒有見過的遠。
“哇哦。”一群穿著襕衫的小朋友或跑出門去,或高高低低地擠在卧欞窗邊,競相發出了驚呼。楊樂一邊說著這有什麼,一邊又忍不住想去窗邊看一眼,就一眼。結果……就被小山一樣的司徒犬子給擋了個結結實實。
楊樂再次被激怒,只不過他是打死不會說自己也想看絮果的紙飛機的,所以他對司徒淼說的是:“你也太胖了吧?真礙眼啊。”
司徒淼猛地回身,都不需要他做什麼,只這麼逆著光站著,就有一種凶神惡煞之感撲面而來。
嚇得楊樂差點沒站穩,原地就是一個後仰。
但司徒淼卻並沒有真的動手,因為夫子說打人是不對的,誰先動手誰就輸了。司徒淼小朋友雖然天生神力,卻並不會利用這種優勢隨便欺負人。他只是提醒聞蘭因:“你是陛下的親弟弟,北疆的世子,他一個白身見了你,有行過禮嗎?”
楊樂:“!!!”
司徒淼其實也沒什麼意思,就是口頭上說說,以報方才之仇。但聞蘭因……模模糊糊看向楊樂的眼神就危險多了,他嘴上說著“誰讓本世子寬容呢,一般不會和同窗計較”,心裡卻在想著,要計較,那也要選個人多的地方啊。
***
朝堂上,依舊是太后綰攝天下,小皇帝無所事事地托腮看群臣吵架。不發言,沒意見,主打的就是一個陪伴。
因為朝堂上還是那點陳芝麻爛穀子,關於到底要不要給皇帝換個爹,車軲轆話來回說,小皇帝抬起紋龍的大袖掩著口,偷偷打了好幾個哈欠。
右手邊以北疆軍為首的武官們更過分,他們站著打瞌睡都不背人的。等被言官噴了,就理直氣壯地罵回去,這事每回吵到最後有結果了嗎?我們發表意見有用嗎?
珠簾後年輕的太后也在心裡猛猛點頭,對啊對啊,有用嗎?這幾天來來回回的就這麼幾句,明顯是清流一派有些辯不過楊黨,又開始使用拖字訣了,他們根本不想解決問題,只求一個糊弄。
等意識到這點的時候,楊太后心下也是一震,她竟然聽懂他們的意圖了!
不等太後為自己的進步而感到開心,清流黨再次進化,或者說他們拖了這麼久,終於攢好了大招,開始整新活兒了。
這一舉打破了兩派的僵持,朝野上下為之一振。
清流一派帶頭上奏,請陛下起用先帝朝時的名臣、如今有名的大儒紀關山。紀關山紀大人是武陵書院出品的又一優秀代表,是廉深的老師,也是清流派領袖陸春山陸閣老的師兄,曾擔任過鴻臚寺卿、禮部尚書,主掌外國使命。
這位紀大人還有個很出名的遠房侄子,大書法家紀鶴歸,也就是不苦的親爹。紀家出了不少文人,在朝中做官基本都是清貴那一掛的。
紀關山不算清流一派,卻是朝野內外人人都知道的賢能之臣,真正一心為國,鞠躬盡瘁的那種。
當年大啟和蠻族打仗,打到一半,蠻族其實就已經準備投降了。只不過一開始派去和談的是鴻臚寺里的楊黨。也不知道楊黨是怎麼想的,談到最後,竟準備答應蠻族稱臣的條件:大啟要把北疆軍好不容易才打下來的土地再無償地還回去。
偏偏先帝也有了答應的趨勢,因為打仗真的很燒錢,他不想再給北疆軍投入更多的銀兩。他也不想要佔回來的清苦之地,那邊被蠻族佔據多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重新治理開發,能收回來的稅又只是杯水車薪。先帝算了一筆賬,鬧心了好些天。
但擬定的和談條約被不慎走漏,引起了全國極大震蕩,甚至差點引起北疆嘩變。都不是北疆王有什麼想法,真就是下面的人不能忍了。他們表示,兄弟們在老皇帝摳門的糧餉下飢一頓飽一頓的也就算了,幾乎是用血肉人命去填,才好不容易把當年失去的八個州郡拿回來,結果你皇帝老兒輕飄飄地一句說還回去就給還回去了?憑什麼啊?
當然,最後北疆軍還是沒有反的。
因為紀關山制止了先帝喪心病狂的想法。紀老爺子也是個硬核文臣,見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這套對先帝沒用,先帝非要一意孤行,索性就拿出了當年景帝的御賜之鞭殺入了宮中。
當然,紀老爺子是不敢打皇帝的,他只是當著皇帝的面殺了國師。
對方正是大啟最大的內奸,早早就與蠻族有了勾結。也是他的一味鼓吹,才讓本就摳門的先帝動了剋扣軍餉、乃至屢屢為難北疆軍的心思。
紀大人當年是真的豁出命在為北疆一事據理力爭,他拿著景帝遺物進宮時,根本就沒想過自己還能活著回來。只不過先帝雖然記仇但好面子,紀大人做了這樣舉國推崇的好事,他怎麼也不敢明面上針對功臣。
紀大人幾乎是壓著先帝和楊黨不得不放棄了和談,並補足了北疆應有的軍餉。
然後,這才有了後面北疆的接連大捷,大啟徹底打服了蠻族,換得了如今難能可貴的太平盛世。
可惜等蠻族後面真的無條件投降了,紀大人卻沒能親自參與條約的簽訂,因為他的老母親和老妻先後病逝,紀大人至純至孝,當時早已經辭官回家丁憂了。這些年他一直在為母親和妻子守喪,直至最近孝期才過。
清流派在這個時候抬出來紀關山的意思一目了然,不只是小皇帝,包括整個北疆軍一系的將軍們的態度都不一樣了。
不過,據連亭掌握的情報來看,紀關山本人其實還在猶豫到底要不要回朝為官,畢竟他也是一把年紀了。清流一派是打算走皇帝的路子,直接把這個堪稱鎮海支柱的大佬請回來。不需要大佬和他們站一邊,只需要大佬積極抗楊。
這是一個小皇帝不會拒絕,而楊黨沒有理由拒絕的請奏。
首輔楊盡忠的臉色變得難看了下來,因為紀老頭對他就從來沒客氣過,可他如今還得笑著建議:“當年先帝本就有意安排紀大人入閣,可惜不巧遇上了紀大人的母親和妻子病逝,如今陛下正好能續上這段佳話啊。”
是個人就能看得出來,楊盡忠有多不想推薦紀關山入閣,可這話他不說,身為閣臣的陸春山也會說。事情若傳出去,會更不好看,還是只能由楊盡忠開口。
小皇帝自然沒有什麼不答應的。
只是在下朝後的慈寧宮裡,小皇帝才擔憂地問了連亭一句:“紀大人如果能重新為官輔佐於朕,朕應該是高興的,可……”
可如果他也支持讓他改認先帝為父怎麼辦?
小皇帝其實是更傾向於不認先帝的,哪怕他已經搞清楚了支持他不認先帝的楊黨是在利用他,圖的就是他的身份不清不楚,以便為後面隨時換皇帝留下可操作空間。可這個風險他是願意承擔的,因為清流一派的所圖是他更不願意接受的。
小皇帝在想清楚兩派真正的目的后,就和連亭攤牌了。連亭對此沒有任何想法,同意有同意的玩法,不同意自然有不同意的路子。他在這件事上其實沒什麼立場,全以小皇帝和太後為主,他只負責出謀劃策。
“臣倒是覺得紀大人的出現或許是個轉機也說不定。”連亭如是道。
“怎麼說?”小皇帝詫異極了,也有了那麼一點點的小希望,不會這位紀大人其實沒那麼在乎祖宗禮法吧?
連亭搖搖頭,那肯定不可能,這些搞儒學出身的,最講究的就是禮法與規矩。但是:“事在人為,紀大人忠的是大啟,不是先帝。”
不然他當年也不至於干出直接進宮殺國師這種血性做法。
最難得的是這麼有名的紀關山,並不是真正的清流一派,如果他們能趁機拉來紀關山當一面旗幟,說不定小皇帝就真的有了能與其他兩派叫板的能力。
至於如何說服紀關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