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末艷文系列之檮杌萃編(宦海鍾) - 第31節

又把兒子叫到面前,嚴嚴的訓斥一番。
這時候,這位增二少爺真是無可如何,就如李三郎到了馬鬼坡,六軍不發,雖是心愛的妃子,也就沒法保護,只得讓他自去。
惠蔭洲又拿了這札子,同那封幕府的信,到刑名師爺陳仲言那裡,請他做個稟帖,把感恩引咎立時遵辦的情形稟復,還要寫封回信,謝謝這位幕府。
那陳師爺連連答應,當下說道:“本來這龍伯青鬧的也實在不堪,把我們處大席館的臉面都丟盡了,二少君平日倒也是個明白能王的人,不過被這龍家的混帳男女引誘壞的。
現在龍家雖已攆開,二少君還在衙門裡,恐怕地方上那些不得志的小人還要作浪生風,好在二少君身上已經有了功名,不如叫他引見到省,既息了此地的風潮,又成了一個正經的事業,豈不兩全其美?”惠蔭洲聽了陳師爺這番話,也深以為然,就說道:“仲翁這話很是,我再去叫了小兒訓誡一番,照著這樣辦罷。
”說罷,起身過去。
諸位也請明兒再看罷。
第五回戒懍四知正言規友政成百里密疏薦賢卻說那惠蔭洲聽了刑名師爺陳仲言的話,心下很以為然,晚上,就將兒子叫到面前同他商量。
增朗之心裡想:龍家三艷已經去了,坐在家裡無事,總不免想著,不若藉此散散心也好。
就說道:“陳老夫子這話狠是,兒子也二土多歲的人了,在家裡坐著終久不是事,出去閱歷閱歷,也可長見識。
”惠蔭洲道:“那麼,明兒叫周德泉寫信到上海,托蔚豐厚替你捐足三班指省分業。
但是,到那一省好呢?”想了一想說道:“廣東藩台包容齋方伯,他在江蘇多年,我做江都的時候,他辦提工局,同我共的很好。
這人也還寬厚和平,易於伺侯,廣東省官場局面聽說也還好,海道往來也還便當,不如到廣東去罷。
”增朗之應聲:“是!”惠蔭洲說道:“你以後做了官,從前那些脾氣可全要痛改。
這做官的前程是最要緊的,總第一要保住不出甚麼岔兒,那才不至於折本呢。
無論甚麼事,總要格外小心,無論甚麼人,千萬不可得罪上司。
吩咐的事體,無論是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總得把面子敷衍過去,就是有些能說不能行的地方,寧可教百姓吃點苦,萬不可同上司違拗。
不拘他是甚麼樣子脾氣的上司,沒有一個不喜歡捐順風旗子的。
你看我在安東那一年,上頭要辦蠶桑,那個地方豈是種得來的?我也叫沒法,自己下鄉,硬逼著百姓把已種的秫米拔了,種下桑秧,只有沿大路的一條地方如此辦法,裡面的地面我也不去同他們頂真。
後來上頭派委員下來查看說淮安府屬我辦的最好,就把我調了江都,還在摺子上切切實實的保舉我。
就是升補這通州,根子也還在此。
至於紳土們,更要敷衍得好,來托件把事體必得要答應的。
就是理短些,也要想法子替他斡旋。
這其間利害所關不淺,我親眼看見得好處的、受害的皆不少,可為前車之鑒。
聖人說的: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
這真是做官的要訣。
我今天這些話,皆是我土余年來親歷其境,狠得了些益處的,你可不要當做耳邊風。
”增朗之連連答應著:“是,是。
”這是他父子家傳的治譜,有志做官的,卻都應該學學這部書上做官的法子,最多稍為學點,宦途總可得意的。
但不知這做書的他到底做過官沒有?他做官又是用的甚麼法子?幾時見著誕叟倒要問問看呢! 增朗之看老翁沒有甚麼說話,也就退下來回到自己房裡,卻有一個白面即君,陪著他少奶奶坐著,見他進房卻趕緊站了起來。
你道是誰?原來他這位少奶奶猶雲娘是陝西人,他老翁也是個舉班的江蘇州縣,生了兩個兒子。
一個呢,從小兒過繼與他一個堂房哥哥,在陝西原籍。
一個呢,留在身邊,他在南京候補時候,有一位同鄉的同寅,因為犯了事後,往黑龍江效力,卻狠存了幾文,留與他一個姨娘,帶著個小兒子住在南京。
這猶雲 他想法,總要弄通為止。
既有這種好門路,那個不來走走?真箇是其門如市,他這兩三年的進項,比他老子幾土年的積蓄差不多,可以相抵。
可見拿這“色”字去換那個“財”字是一件最便宜的事體,真要算得發財上策。
無怪近來涼血部中的種族日見繁滋了,但是鼓鍾子宮聲聞於外,通州又是沿江一個小小的碼頭,這風聲豈有不吹到上司耳朵里去的呢?更有兩個不得其門而入的司生劣監在那上控呈子裡頭,將他把弟兄兩人的行樂圖,略略描寫了兩句,上司密派委員查了一查,不但所告皆實,竟還有兩件不能形諸紙筆的事,皆有真贓實據可指。
上司聽了赫然震怒,本來要把這位惠直刺立時撤參,因為這位惠直刺京里照應他的固然很多,就是年節壽喜,他的饋送也比人豐盛,怎麼好意思動他的手呢?只得下了一個嚴札,叫他把這劣幕趕緊辭退驅逐出境,從嚴管束子弟,以息浮言。
又有一位文案委員,密密的寫了封信與惠蔭洲說:“這回事體極峰,查實之後,欲以白簡從事,費了多少唇舌才能挽回。
現在師恩雖然寬厚,就必須趕緊遵照憲禮辦理,不可再因循回護,萬一京里有了摺子,或是梓台那邊動了手,那就無可為力。
”惠蔭洲接到這個札子,並這幕府的信,嚇得魂不附體,趕緊把這位龍伯青師爺連夜辭退,又叫帳房師爺同捕廳,催他攜著家眷即日搬到別處去住,不可在此逗留,致討沒趣。
又把兒子叫到面前,嚴嚴的訓斥一番。
這時候,這位增二少爺真是無可如何,就如李三郎到了馬鬼坡,六軍不發,雖是心愛的妃子,也就沒法保護,只得讓他自去。
惠蔭洲又拿了這札子,同那封幕府的信,到刑名師爺陳仲言那裡,請他做個稟帖,把感恩引咎立時遵辦的情形稟復,還要寫封回信,謝謝這位幕府。
那陳師爺連連答應,當下說道:“本來這龍伯青鬧的也實在不堪,把我們處大席館的臉面都丟盡了,二少君平日倒也是個明白能王的人,不過被這龍家的混帳男女引誘壞的。
現在龍家雖已攆開,二少君還在衙門裡,恐怕地方上那些不得志的小人還要作浪生風,好在二少君身上已經有了功名,不如叫他引見到省,既息了此地的風潮,又成了一個正經的事業,豈不兩全其美?”惠蔭洲聽了陳師爺這番話,也深以為然,就說道:“仲翁這話很是,我再去叫了小兒訓誡一番,照著這樣辦罷。
”說罷,起身過去。
諸位也請明兒再看罷。
第五回戒懍四知正言規友政成百里密疏薦賢卻說那惠蔭洲聽了刑名師爺陳仲言的話,心下很以為然,晚上,就將兒子叫到面前同他商量。
增朗之心裡想:龍家三艷已經去了,坐在家裡無事,總不免想著,不若藉此散散心也好。
就說道:“陳老夫子這話狠是,兒子也二土多歲的人了,在家裡坐著終久不是事,出去閱歷閱歷,也可長見識。
”惠蔭洲道:“那麼,明兒叫周德泉寫信到上海,托蔚豐厚替你捐足三班指省分業。
但是,到那一省好呢?”想了一想說道:“廣東藩台包容齋方伯,他在江蘇多年,我做江都的時候,他辦提工局,同我共的很好。
這人也還寬厚和平,易於伺侯,廣東省官場局面聽說也還好,海道往來也還便當,不如到廣東去罷。
”增朗之應聲:“是!”惠蔭洲說道:“你以後做了官,從前那些脾氣可全要痛改。
這做官的前程是最要緊的,總第一要保住不出甚麼岔兒,那才不至於折本呢。
無論甚麼事,總要格外小心,無論甚麼人,千萬不可得罪上司。
吩咐的事體,無論是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總得把面子敷衍過去,就是有些能說不能行的地方,寧可教百姓吃點苦,萬不可同上司違拗。
不拘他是甚麼樣子脾氣的上司,沒有一個不喜歡捐順風旗子的。
你看我在安東那一年,上頭要辦蠶桑,那個地方豈是種得來的?我也叫沒法,自己下鄉,硬逼著百姓把已種的秫米拔了,種下桑秧,只有沿大路的一條地方如此辦法,裡面的地面我也不去同他們頂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