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這般,反倒讓鄭宓好奇了,她探過身去,手捏著書的邊緣,就著明蘇手裡看了眼封面,只見封面上寫著「闌珊記」。
闌珊記,鄭宓在心中默念了遍,她也不曾看過,不知是什麼書。
“是話本。
”明蘇看出她的疑惑,輕輕說道。
鄭宓一愣,抬頭望向她,明蘇臉上通紅的,目光游移,不敢看她,鄭宓突然靈光一現,明白了,她的臉也跟著微微地紅了,捏著書角的手也忙鬆開。
民間的落第書生愛寫風月故事,這些故事描繪的多是些風花雪月的情、事,大人們素來是嚴厲禁止,不許她們看的。
鄭宓雖比明蘇大一些,平日里也碰不到這樣的話本。
但哪個少年沒些好奇?大人們越是禁,便越令人好奇。
久而久之,禁忌非但是禁忌,還頗添了些旖旎之色,使得小孩們光是提起都禁不住臉紅心跳。
一陣清風吹來,捲起微微的涼意。
明蘇臉都紅透了,她本就老實,行事溫和有禮,向來為人稱道。
眼下偶爾做件出格的,還被抓了個正著。
她不安地抓著鄭宓的衣袖,結結巴巴地哀求道:“姐姐……” 鄭宓原是與她一般羞赧,見她竟如此青澀,心虛得連句哀求的話都說不全,她的羞赧不知怎麼就消了,溫聲道:“我不說出去。
” 明蘇鬆了口氣的樣子,點了點頭,感激地望著她:“謝謝姐姐。
” 她的模樣甚是俊秀,唇紅齒白,眉目溫潤,平日里皆是端方君子的模樣。
而此時,她仍維持著她的知書達理,臉頰與耳根卻都紅得厲害,像個初入紅塵的小和尚。
鄭宓心一動,沒有被這風花雪月的話本蠱惑,卻被明蘇的模樣擾動了心池。
她輕輕地問道:“好不好看?” 明蘇剛放下的心一下子又高高地提起來,睜大了眼睛望著鄭宓。
作者有話要說:小和尚還是那個小和尚。
第八土三章“太后?”順太妃的聲音打斷了鄭宓的思緒。
鄭宓回過神。
明申仍捧著他的書伏在案上專註地看。
窗檯下冒出了些許嫩綠的草,那株梧桐樹仍還光禿禿的,卻在樹根那圈嫩草的映襯下,染上了些許生機。
鄭宓站在庭院中,將目光自明申那裡收回。
順太妃站在她身旁,正疑惑地望著她,不知她為何突然停下不走了。
鄭宓笑了笑,溫和道:“明申這般專註,我便不去攪擾他了。
” 彷彿方才出神全是在看九殿下。
順太妃隨著鄭宓轉身,沿著這條鵝卵石小路又往外走,她也不怎麼敢留她,只道明申如何喜歡太后,太后親臨,他高興還來不及,何來攪擾之說。
自順太妃那裡出來,鄭宓不由自主地去了文瀾殿。
文瀾殿是明蘇曾祖父所建,藏書極豐富,但凡這天下間能找到的,都搜羅了來收藏在其中,為的則是勉勵皇家子弟手不釋卷多讀書。
可惜,好讀書的皇子不多,自建成以來文瀾殿便多冷清,直到明蘇進學。
為取用方便,文瀾殿就建在後宮,便是走過去,也不過兩三柱香的工夫。
鄭宓在夜幕降臨前到了那座殿宇外。
大抵是為營建出清幽的氛圍,文瀾殿是在一座小院的,院中栽了不少青竹與松柏。
青竹取自《詩經》淇奧一篇中以竹喻君子,勉勵皇室子弟如青竹一般坦蕩溫潤。
而松柏則 出自《論語》中的那句「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要求明家子當如松柏孤傲耿直,歲寒不凋。
鄭宓自庭院正中那條青石板路走過去,殿中值守的宦官見太后乍然駕臨吃了一驚,忙迎出來誠惶誠恐地行禮。
鄭宓擺擺手,溫聲道:“我隨意看看,你且去忙吧。
” 宦官不敢多言,安靜地退下了。
這地方多年沒來了,模樣卻一絲都未改,書架的位置,屏風擺放,書案鋪設,都一如往昔。
鄭宓在書架間走了一圈,最終在二樓北面的書櫃後頭摸出了那本《闌珊記》。
這話本藏在裡頭七八年,竟也沒被蟲蛀,只稍微舊了些。
鄭宓拿到手裡,緩緩地踱步到窗下臨風處,翻開了扉頁。
她也沒細看上頭的字,目光不過自字裡行間掠過而已。
而指尖摩挲書頁時的輕柔卻像是寒冷冬日裡沸騰的茶爐間裊裊升起的白煙一般帶著氤氳的溫柔。
那日明蘇聽她問好不好看,既震驚又難以置信,望了她好半日,方壓低了聲問:“你也想看嗎?” 鄭宓正要回答,一陣腳步聲傳來,值守的宦官自那一列列書架后繞了出來。
明蘇當即端正了容色,將手中的話本朝袖袋裡胡亂一塞,坐正了身子。
宦官來了二人身前,陪著笑道:“殿下,到閉門的時辰了。
” 殿中皆是紙堆,極其易燃,故而文瀾殿的規矩,黃昏即閉門,閉門之後殿中不許有人,更不許在殿中用火燭。
明蘇沉穩地點了下頭,站起身來,將那藏了話本的衣袖背到身後,另一隻手拉著鄭宓,走了出去。
她好似極為鎮定,但面容卻綳得緊緊的,領著鄭宓快步走到殿外的庭院中,方輕輕鬆了口氣,鬆開了手,一雙黑白分明的眼眸驚魂甫定,望著鄭宓,才想起自己過於緊張了,有些赧然地笑了笑。
難得做壞事的老實孩子大抵便是這樣,旁人還未發覺什麼,她自己便先心虛了。
鄭宓眼中的笑意深得幾要漫出來,她們一同回去,明蘇話也不多,走了好一會兒,她突然停下步子,側身正對著鄭宓輕咳了一聲,正色道:“話本是我無意間看到的,還只翻了兩三頁。
” 像是在給自己辯白,她不是有意去看這些大人們不許她碰的話本的。
鄭宓忍著笑意,順著她說道:“難怪,我記得殿下從不碰閑書的。
” 她們站在一株海棠邊,海棠過了花期,只余滿樹鬱鬱蔥蔥的綠葉,天色已暗下來了,火燒雲奔騰的駿馬一般在高闊的天邊蔓延,卻給這重重宮牆之內添了幾分疏闊遼遠。
明蘇見鄭宓信了她,才算安心,正要繼續走,鄭宓卻伸手牽住了她的衣袖:“殿下……” 明蘇望過來,眼中帶著淡淡的疑惑。
鄭宓唇角微微地彎起,輕聲道:“既然殿下還只翻了兩三頁,不如與我一起看?” 於是當晚,她便隨明蘇去了她的貞觀殿。
她們一起坐在燈下,一人壓著一邊的書頁,一起看了起來。
這話本講的是一公主入皇家寺院修行,遇上一紅塵不染的高僧。
高僧容貌俊秀,年不過二土,卻已修得佛法無邊,被天下人尊稱為佛子,皇帝拜其為國師。
公主一見佛子誤了終身。
寫這話本的書生頗為克制,沒往裡頭插什麼淫詩艷詞,倒將公主如何心動,佛子如何自佛心平靜無波,到微起微起波紋,再到進退兩難,到佛子困苦於要如何不負如來不負卿寫得層層遞進,極為細緻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