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8日有人也曾說過——沒有在東北呆上一個冬天,沒有感受到雪落大地,絕對排得上人生土大遺憾!隨著寒冷的北風呼嘯而來,片片紛飛的雪花也會如約而至。
漫天飛舞的雪花,除了將高低不同的建築銀裝素裹之外,也會將所有的植物變成玉樹瓊花。
在白天由高處,俯瞰那白藍相間的壯麗景觀,簡直讓人美不勝收。
而到了晚上,燈紅酒綠地閃爍霓虹,又會讓原本潔白的城市變得分外妖嬈。
除了白雪皚皚的青松、掛著晶瑩冰柱的建築。
冬季的北方還有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蘆和鍋包肉、熱氣騰騰的豬肉燉酸菜和小雞燉蘑菰等數不勝數的美食。
不僅如此,打雪仗、滑冰車、抽冰尜也會讓人百玩不厭……但從小就生活在北方的張敬明,卻最討厭漫天飛雪的日子!在窗帘細小的縫隙里,只掃了一眼窗外飄著的鵝毛大雪,他就急忙拉嚴了厚實的遮光簾。
為了盡量不讓拖鞋發出聲音,張敬明赤腳踩在有些燙腳的地板上,並小心翼翼地打開了副卧室的房門,走去了衛生間。
藉助大廳里地磚所折射的太陽初輝,張敬明沒有開燈,也沒有關門,而是直接坐在了馬桶上。
斜望著黑框穿衣鏡里折射出,年邁父母年初才剛拍的婚紗照,他晨起的思緒變得有些模煳……說起張敬明的父母,就不得不說他們居住在城外的小村落。
因為雙方是鄰居,年紀也差不多,所以從小就經常在一起玩耍。
在男當婚女當嫁的時候,雙方老人看著他倆只要一有空,不是鑽小樹林、就是鑽玉米地,生怕直接就升了級。
於是就找了村裡的媒婆,讓他們趕快結了婚。
張敬明的父親雖然是個勤勞本分的農村人,但腦筋卻轉得比較快。
而他的母親比父親大一歲,卻也溫柔體貼。
父母結婚之後的一年,張敬明就嗷嗷墜地。
隨著城市裡逐漸高樓林立,初中畢業的父親為了多賺錢養家,就去了城裡刮大白、貼瓷磚,還結交了不少搞裝修的朋友。
而她的母親除了照顧老人和秋收農忙,其他時間也夫唱婦隨,將張敬明一個人扔給了雙方老人去管教。
雖然在這種溺愛的家庭環境下成長,但保護欲過於強烈的隔輩人,反倒造就了張敬明的懦弱膽小,還不善於和陌生人溝通的性格。
而且對陌生的環境接受起來,也比正常人稍慢一些。
而隨著城市慢慢向外擴展,他們一直居住的舊屋大院也距離城市越來越近。
在張敬明上初中的時候,就變成了城市外尚未開發的金角銀邊。
於是思維快人一步的父親,早就拿出了之前打工的所有積蓄,還自己動手在宅基地上又蓋了好幾處簡易房,只期待著早點動遷。
也就在張敬明高中發奮讀書的關鍵時期,隨著當地喊出了「大力開發沿海黃金地帶」和「向南再建一座城」等一系列口號。
逐漸讓他們家那一塊宅基地,炙手可熱起來。
因為父母怕影響他高考,就向長期住校的張敬明隱瞞了此事。
也讓克勤克儉的他和大手大腳的同學們,顯得格格不入。
在他剛上大一的那一年,老宅終於迎來了拆遷。
而拆遷后的房價直追北上廣等一線大城市,這就讓張敬明貧瘠的家庭環境開始苦盡甘來,並得到了明顯好轉。
雖然父母第一時間就給他打電話,將這一天大好消息告訴了他。
但從小就苦慣了的張敬明依然發奮讀書,還獲得了獎學金。
當寒假回到家鄉的張敬明,看到從小長大的老宅已經化為了工地,不由得陣陣唏噓。
而拿到大筆補償款的家人,卻依然像之前那樣緊衣縮食地住在簡易的月租房裡,這就讓他感到陣陣心酸。
於是他拿出了獎學金和日常攢下來的生活費,想幫家人租一個環境不錯的房子。
父母覺得孩子真是懂事了,而月租房的確不適合日常生活,於是沒讓張敬明出錢。
他們不僅找了個大房子,還一口氣交了三年的租金。
在寬敞明亮的大房子里,張敬明陪伴著家人,開心地度過了一個安靜祥和的春節。
而臨走之時,母親還塞給他一張儲蓄卡,並叮囑他千萬別再苦了自己。
手握著大筆生活費的張敬明再次回到學校,卻沒有大手大腳。
他只買了一個學慣用的筆記本,和一台中等價位的手機,還依然如同往常那樣認真讀書。
而有些節儉的生活方式,讓大學急於推銷自己的女生們,對他都不屑一顧。
在張敬明大學畢業的時候,曾有幾家私企和兩家國企曾向他拋出了橄欖枝,並給出了高薪,但他卻沒有選擇任何一家企業。
其中家庭環境的變化,固然有一定的因素。
但最重要的原因卻是——接到了年近百半的父母,要去辦離婚手續的電話。
不過並不是老兩口得到大量拆遷補償款之後分配不均,導致婚姻破裂。
而是開發商已經將小區建設完畢,並按照合約補償給他們六處房產。
為了規避名下房產過多所產生的費用,於是張敬明的父母就動了腦筋,選擇了最佳的避稅方式——那就是直接離婚,分割掉多餘的房產。
在陪同父母去民政辦理了離婚手續,老兩口就拉他去了房產大廈。
還將一個小區的六處房產,每人名下分別掛戶了兩套。
本來是皆大歡喜的事情,但實地看到了補償的房子,張敬明卻犯起了愁。
因為新建小區的位置,根本就是他們村後面阻森恐怖的墳地。
雖然張敬明表示了強烈的不滿,並希望父母儘快賣掉這幾棟令他毛骨悚然的房產。
但父母卻安慰他——哪裡不死人?哪裡不埋人?現在小區人居環境這麼好,只要你不往那上想就沒事了……父母柔聲的安慰以及剛剛才繳納的大筆契稅,讓張敬明只好選擇了妥協。
因為現在租住的房屋租金頗為昂貴,所以老兩口覺得這是一條房子生錢的好辦法。
於是他們就用之前的人脈、技術和補償款,想要將六套房屋裝修一番。
雖然剛開始老兩口還想將位置最佳、還最為寬敞的頂樓,裝修成張敬明以後的婚房,然而他卻無法釋懷墳地的心理阻影。
看著對住宅耿耿於懷的兒子,老兩口只好又商量了一番。
最後他們將其中一間低層的房子,先裝修成了養老房。
還將其他五套房,全部租了出去。
在裝修近一年的時間裡,張敬明陪著父母東跑西顛。
往返奔波於建材城、陶瓷城和傢具城,忙得不亦樂乎。
而隨著搬進新小區的住戶越來越多,在裝修的過程中,張敬明固化的思維也開始慢慢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