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3日感盤古開闢,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曰東勝神洲,曰西牛賀洲,曰南贍部洲,曰北俱蘆洲。
今卻是大唐太宗文皇帝登基,改元龍集貞觀。
此時已登極土三年,歲在己巳。
且不說他駕前有安邦定國的英豪,與那創業爭疆的傑士,還是那新進的美貌才人武氏(武則天)。
卻說三藏自貞觀土三年九月望前三日,蒙唐王與多官送出長安關外,去西天求取真經。
一路在觀音菩薩的引導下收得孫悟空、白龍馬、豬八戒、沙和尚四個徒弟,路中逢廟燒香,遇佛拜佛,遇塔掃塔。
但願我佛慈悲,早現丈六金身,賜真經,留傳東土。
話說西方有三聖:阿彌陀佛(如來)、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的左脅侍)、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的右脅侍),佛教在如來的領導下為了更好的發揚傳播弘揚佛法,導演了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從而把佛教傳入中土,而玄奘事實上是佛教與道教明裡暗理鬥爭的犧牲品。
且說道教在玉皇和王母娘娘(玉皇大帝之母加妻子)、三清的領導下對於蒸蒸日上逼入自己地盤的佛教提防不亦,佛道兩教為了自身的發展與生存展開了大鬥爭,那是面和心不和。
而妖族在佛道兩教的夾縫中卻慢慢的崛起並不斷壯大,而其領導者是一位神秘的妖后,只因但聞其名不見其身,她法力無邊來無影去無蹤,把散亂的備受壓迫的妖族凝聚成了一顆沙,試機在道教與佛教的生死存亡的鬥爭中取而代之、、、注一:道教始於老子,是周朝時候的故事,在這個時候佛教的喬達摩。
悉達多連影兒都沒呢,所以身為老子化身的太上老君以及以他為首的三清,肯定是比後來居上的釋迦牟尼在輩分上要高上一分。
(在我的故事裡佛教道教沒有高低之說)注二:三清、道祖老子一氣化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道祖老子自己)可以簡單的理解就是三清天尊是老子祖師的三魂。
(在我的故事裡三清代表太上老君,是一個人不是三個人)注三:道佛兩教,一個是中土文化,一個是外來文化,佛教於東漢時期傳入中國,道教亦在此時發生,兩者又都經魏晉南北朝的醞釀發育,到隋唐而繁榮並盛。
兩教之間的相互抗爭,互不相讓的關係備受研究者的關注與探究。
注四:道教與佛教的最大區別就是,「道曰今生,佛說來世」。
佛說來世,勸世人忍耐,所謂今世作孽,來世償還,這輩子凄慘,可能下輩子不再受苦,簡單地說,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托在來世。
而道教則完全不同,所謂修鍊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長生不老,道教講究今世,通道則信永生,來世的事來世講,反正今世就要成不滅。
和尚需禁慾,心中只有佛,死後坐化,留舍利,蓮花寶座重生;道士的要求則不是那麼嚴,且更實際,有助人的信念,講究修鍊,最後羽化飛升。
基本區別在於:道教主張以生為真實,追求延年養生、肉體成仙。
道教認為,人的生命由元氣構成,肉體是精神的住宅,要長生不死,必須形神並養,即有「內修」「外養」的工夫。
與道教相反,佛教主張「無生」,認為現實對一切來說都是苦海。
對現實,人們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
要忍受,必須放棄各種慾望,把希望寄托在來世上,要追求超脫生死輪迴的「苦海」而進入涅般木(無苦的極樂世界)。
可見,道教主張對現實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則主張捨棄對現實物質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對來世的嚮往。
卻說他師徒五人,了悟真如,頓開塵鎖,自跳出性海流沙,渾無掛礙,徑投大路西來。
歷遍了青山綠水,看不盡野草閑花。
真箇也光阻迅速,又值九秋,但見了些楓葉滿山紅,黃花耐晚風。
老蟬吟漸懶,愁蟋思無窮。
荷破青絝扇,橙香金彈叢。
可憐數行雁,點點遠排空。
正走處,不覺天晚。
三藏道:「徒弟們,天色已晚,卻往那裡安歇?」孫悟空道:「師父說話差了,出家人餐風宿水,卧月眠霜,隨處是家。
又問那裡安歇,為何?」八戒道:「猴哥,你只知道你走路輕便,那裡管別人受累?自過了流沙河,這一向爬山過嶺,身挑著重擔,老大難挨也!還是尋個人家,一則化些茶飯,二則養養精神,才是個道理。
」孫悟空道:「八戒,你這般說話,似有報怨之心。
還像在高老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自在,不可能了。
既是拜入佛門,必要吃辛受苦,才做得徒弟哩,你這般羅嗦何日才可到達那西天向佛祖求得那真經?」八戒道:「猴哥,你看這擔行李多重?你可知道?」孫悟空偷笑道:「八戒,自從有了你與沙僧,我又不曾挑了,那知多重?莫不是你嫌累?」八戒道:「猴哥啊,你看看數兒么:四片黃藤蔑,長短八條繩。
又要防阻雨,氈包三四層。
匾擔還愁滑,兩頭釘上釘。
銅鑲鐵打九環杖,篾絲藤纏大斗篷。
似這般許多行李,難為老豬一個人天天擔著走,偏你跟師父做徒弟,拿我做長工!要不猴哥我倆輪換著挑如何?」孫悟空道:「不要和我說這些。
老孫只管師父好歹,你與沙僧,專管行李馬匹。
要是怠慢了些兒,老孫先要一頓粗棍!嘿嘿!」八戒道:「猴哥,不要打我,打就是以力欺人。
我曉得你的性格高傲,你是定不肯挑的;但師父騎的馬,馬那般高大肥盛,只馱著師傅一個,叫他帶幾件兒,也是弟兄之情啊。
」行者道:「你說他是馬哩!他可不是凡馬,本是西海龍王敖閏之子,喚名龍王三太子。
只因縱火燒了殿上明珠,被他父親告了忤逆,身犯天條,多虧觀音菩薩救了他的性命,他在那鷹愁陡澗,久等師父,又幸得菩薩親臨,卻將他退鱗去角,摘了項下珠,才變做這匹馬,願馱師父往西天拜佛。
這個都是各人的功果,你莫比他。
」沙僧聞言道:「哥哥,真箇是龍么?」孫悟空道:「是龍。
」八戒道:「猴哥,我聞得古人云,龍能噴雲曖霧,播土揚沙。
有巴山捎嶺的手段,有翻江攪海的神通。
怎麼他今日這等慢慢而走?莫不是病龍一條?」孫悟空道:「你要他快走,我教他快走給你看。
」孫悟空,把金箍棒揝一揝,萬道彩雲生。
那馬看見拿棒,恐怕打來,慌得四隻蹄疾如飛電,颼的往前跑去了。
唐僧手軟勒不住,讓它劣性,奔上山崖,才漸漸慢速步走。
唐僧喘息始定,抬頭遠見一簇松阻,內有幾間房舍,著實軒昂。
唐僧正按轡徐觀,又見悟空兄弟幾個趕來。
悟凈道:「師父不曾跌下馬來么?沒事吧?」唐僧罵道:「悟空這潑猴,他把馬兒驚了,原來我還騎得住哩!」孫悟空陪笑道:「師父莫罵我,都是八戒說馬太慢,故此叫他快些。
」豬八戒因趕馬,走急了些兒,喘氣噓噓,口裡唧唧噥噥的鬧道:「罷了!罷了!我肚別腰松,擔子沉重,挑不上來,又弄我奔奔波波的趕馬!你這個天殺的弼馬溫啊!」唐僧道:「徒弟們,你們看那邊,有一座莊院,我們剛好去借宿。
」孫悟空聞言,急抬頭舉目而看,果見那半空中慶雲籠罩,瑞靄遮盈,情知定是佛仙點化,他卻不敢泄漏天機,只道:「好!好!好!我們借宿去吧。
」唐僧連忙下馬,見一座門樓,乃是垂蓮象鼻,畫棟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