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最基礎的壓步練習,蘇涼在前頭帶著他們壓步繞圈,蘇涼的那個壓步每一步又長又漂亮的弧線,速度還快到彷彿要在冰上跑起來一樣。
第一天訓練的時候,唯一一個能夠勉強跟得上蘇涼全套基礎訓練動作的人,就只有姚若愚。
就這,姚若愚已經是梁華生看好的,花滑隊里目前滑行天賦和實力最強的一個了。
就連梁華生在看完蘇涼的滑行基礎訓練之後,也在心裡明白了,為什麼蘇涼說他以前的教練教訓
他,說讓他別在冰上跑得跟速度滑冰似的。
而花滑隊的隊員們則對蘇涼的‘基礎訓練’又愛又怕了起來。
愛的是一看蘇涼的水平就知道,這種基礎訓練是真的對於花滑的滑行訓練有效果,能夠幫助他們提升滑行實力。
怕的自然是……
——蘇涼居然管這個叫做‘基礎訓練’?!
誰家的基礎訓練,壓步能夠快到像是在冰上賽跑的啊?而且還每一個動作姿態都準確漂亮,讓人無可指摘。
就離譜。
花滑國家隊的這些選手們也真是第一次受這種‘委屈’,但是正因為蘇涼明明白白擺在眼前的實力,讓他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進步的方向和目標。
這種明確在眼前的方向感和目標感,讓從前不怎麼重視滑行訓練的花滑隊選手們,逐步走上了對滑行訓練的內卷之路上了。
***
花滑館內,當蘇涼停下了動作之後,冰面上的花滑隊成員們也跟著停住了自己的滑行步伐。
“好了,今天的滑行基礎訓練就到這裡。”
蘇涼在結束了自己的領滑之後,又再簡單地跟眾人講了講自己在每一個基礎滑行動作上的經驗,最後跟前來交替課程的花滑隊教練問了聲好,就跟眾人道別離開了。
結束了花滑館這裡的領滑,他還需要回到隔壁速滑館,進行自己的短道速滑的冰上訓練。
在場的花滑隊的選手們在蘇涼離開前,也紛紛跟他揮了揮手。
這段時間,花滑隊的隊員們對蘇涼早已經沒有了什麼排斥的心理,更多的是‘這個人到底是不是人’的懷疑。
“啊,我以前是真的沒覺得基礎滑行訓練會這麼累。”
“誰不是呢?”
其實最早的時候,花滑隊里也有人覺得,既然蘇涼的滑行實力這麼強,包括編排步伐等等都非常出色,那為什麼讓他光帶基礎滑行訓練呢?
畢竟能夠進到花滑國家隊的水準,可以說他們的基礎都沒什麼問題了,絕大多數花滑隊的隊員都認為自己需要的是‘提高班’而不是‘基礎培訓班’。
但這段時間以來,由蘇涼帶領的這些魔鬼困難度版本的基礎訓練,才更加深刻地讓花滑隊的眾人認識到,自己在基礎滑行上和真正優秀的滑行選手究竟還有多大的區別存在。
“誒,說起來,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覺得,反正我最近幾天覺得,我在跳躍的時候比過去要更輕鬆了,還有我之前節目里的一套步伐,感覺現在滑起來也更輕鬆了一點。”
“呃,其實我也是。”
“我也……?”
花滑隊里,不少隊員面面相覷,然後再度在心裡感激起了來自隔壁短道速滑隊的那個14歲的‘兼職顧問’來了。
***
花滑隊的隊員們開始逐漸吃到了基礎訓練所帶來的好處,短道速滑隊這裡,在此前邀請練習賽結束之後的復盤討論中,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在從哈市回來之前,林國斌就讓人把黑省體育台那兒錄製好的賽事視頻給拷貝了回來,回到國家隊第二天,他就召集了隊內的教練組成員一同進行了首輪的賽事復盤,不僅是國家隊的教練組成員,他把當時參賽的選手也都叫到了會議室里,一起重新回顧了他們比賽的場景。
安靜的短道速滑隊會議室里,十多個教練對著四十寸的電視屏幕,一點一點地在回顧當時邀請賽中的每一個細節。
“怎麼樣,你們有什麼看法?”
在預賽決賽的視頻都依次第一輪播放完畢之後,林國斌轉向在場的教練組成員,讓在場的眾人一起說說自己的想法。
“南韓選手的滑行姿態應該比過去又更降低了?”
“這種姿態降低,感覺並不適用於所有選手吧?每個選手的平衡能力不同,它可以適用於單個選手,但是南韓整體向這個滑行方式靠攏,是不是不太合理?”
“不說別的,南韓的這些選手基本功是真的紮實,看他們的滑行用刃,左右腳內外刃都沒有明顯的弱點,在滑行用刃上的紮實基礎讓他們在冰面上能夠更加自如地加速變速……”
“不止是這樣,基礎能力的紮實,讓他們在滑行路線上也有了更多選擇——總的來說,滑行姿態低降低風阻、全面滑行能力強增強了路線控制和選擇,另外就是南韓的傳統優勢,耐力素質出眾。”
會議室里,眾位教練你一言我一語的,把南韓的技術優勢又重新梳理了一遍。
但說完之後,教練組的所有人面面相覷——南韓的這些技術,說來說去,終究還是那老三樣,就是基於短道速滑的基本滑行要求,只不過南韓把這些基本要求算是做到了極致。
可這樣做其實也有一個很大的難題存在。
“林指導,南韓的訓練方式我們也知道一點,但是他們的訓練負荷量,未免也太大了一點,這對選手的長期職業發展,其實不太友好。”
是了,南韓在短道速滑項目上的訓練,一向以高負荷著稱,每天都有高強度的訓練,通過高強度的反覆練習,自然而然地讓南韓選手有了紮實的滑行基礎,包括他們在1500米項目上的超強耐力,也有一部分取決於此。
南韓那種強度的訓練負荷,當然有利於選手實力的短期快速提升,但是這種強度水平的訓練,也同樣令南韓選手的身體長期處於超負荷狀態,極容易崩潰。
與此同時,南韓的優勢也在於他們的短道速滑確實是世界頂級的水準,國內的備選運動員基數龐大,這讓他們在有前一代選手倒下時,隨時都能夠有新的梯隊後備成員頂上。
這種割韭菜式的訓練和成長方式,讓南韓的短道速滑項目選手之間競爭激烈,甚至時不時地有負面新聞傳出,但同樣地也讓南韓的短道速滑確實長時間地能夠處在世界領先實力。
華國的國家隊里,當然不可能採用南韓的那種訓練模式。
比起短期內的割韭菜式拔苗助長,華國更趨向於對一名選手的長期培養——所以南韓的那種超負荷量的訓練,原本是不在華國的考慮範圍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