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文傳至各地,各鎮諸侯皆起兵響應:第一鎮,后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河內太守王匡。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鎮,東郡太守橋瑁。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第土鎮,北海太守孔融。
第土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第土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第土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第土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
第土五鎮,上黨太守張楊。
第土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土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連同曹操一起,共土八路兵馬,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麾下文官武將,齊往洛陽來。
最新找回4F4F4F,C〇M最新找回4F4F4F.COM最新找回4FF14;F4F.COM數日之後,眾諸侯皆至,各自安營紮寨,連接二百餘里。
曹操又宰殺牛馬,大會諸侯,商議進兵之策。
太守王匡說道:“今奉大義,必立盟主,眾聽約束,然後進兵。
”曹操道:“袁本初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又是漢朝名相後裔,可為盟主。
”我擺了擺手說道:“諸位皆是為我大漢行義兵,討惡賊,何必推舉盟主。
”曹操道:“有盟主才可約束群雄,進退有序。
”眾人又道:“盟主一位實非本初不可。
”我再三推辭,眾皆不允,無奈只得接過這盟主大位。
次日軍營內築台三層,遍列五方旗幟,上建白旄黃鉞,兵符將印,眾人又請我登壇。
我整衣佩劍,慨然而上,焚香再拜。
其盟曰:“漢室不幸,皇綱失統。
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
紹等懼社稷淪喪,糾合義兵,並赴國難。
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必無二志。
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
皇天后土,祖宗明靈,實皆鑒之!” 盟誓畢,眾諸侯回大帳分爵位年齡坐下。
曹操說道:“既然諸位立了盟主,凡事便要聽從盟主號令,同為大漢效力,不可因兵多兵寡而另待他人。
”我亦說道:“紹雖不才,既然諸公皆推舉紹為盟主,自然是有功必賞,有罪必罰。
國有常刑,軍有紀律。
各宜遵守,勿得違犯。
”眾人皆道惟命是聽。
我又道:“我兄弟袁術總督糧草,應付各個大營,無使有缺。
更須一人為先鋒,直抵汜水關挑戰。
余各據險要,以為接應。
” 當下便有一人直立而起,對我抱拳道:“盟主,堅願率本部人馬為先鋒,前往汜水關挑戰。
”我觀之,見其長得虎背狼腰,認得是長沙太守孫堅,喜道:“有孫文台出馬,汜水定然指日可下。
”又讓袁術撥糧草與他,孫堅領命,自去準備不提。
且說自孫堅離去之後,我便命各部謹守各處要地,緩緩推進,策應孫堅。
不料幾日後忽聞探馬來報,言孫堅初戰不利,折了大將祖茂,損兵無數。
我聞言大驚,急命探馬再報,方才知道事情原委。
原來孫堅引兵前往汜水關挑戰,那守關大將乃是董卓帳下騎都尉,姓華名雄,乃是關西人士。
帳下另有一將,名為胡軫。
孫堅領部下四將直至關前挑戰,哪四將-第一個,右北平土垠人,姓程,名普,字德謀,使一條鐵脊蛇矛;第二個,姓黃,名蓋,字公覆,零陵人也,使鐵鞭;第三個,姓韓,名當,字義公,遼西令支人也,使一口大刀;第四個,姓祖,名茂,字大榮,吳郡富春人也,使雙刀。
孫堅披爛銀鎧,裹赤幘,橫古錠刀,騎花鬃馬,指關上而罵曰:“助惡匹夫,何不早降!”胡軫引兵五千下關迎戰,正欲程普拍馬來戰,二將斗不數合,程普手起一槍,正中胡軫肩膀,一下跌下馬來,程普復再一槍,正中咽喉,結果了胡軫性命。
孫堅見首戰得利,急命手下人馬攻城,關上箭矢如雨一般射下,兩軍鏖戰片刻,各自收兵回營。
孫堅斬了胡軫,派人回大營報捷,一面派人往袁術處催糧。
不想袁術聽信讒言,不發糧草。
孫堅軍中缺糧,自是大亂。
被華雄軍中細作得知,報上關去,李肅設下一謀,夜半出關,華雄自引軍擊孫堅前寨,李肅則另領一支兵馬徑襲孫堅后寨。
孫堅軍中本因缺糧而軍心不穩,又被華雄趁夜偷襲,更是大亂。
孫堅慌忙披甲上馬,正遇華雄,二人交手不到數合,後面李肅引軍殺到,漫天放起火來。
一時之間,士卒自相踐踏,死者無數。
孫堅往南突圍而走,只有祖茂隨行。
華雄亂軍中見了,縱馬急追,孫堅急忙取過弓箭,連放兩箭,皆被華雄躲過,待得再射第三箭時,卻因用力過猛將手中鵲畫弓拉折,只得棄弓縱馬狂奔。
祖茂見華雄追之甚急,便與孫堅換了隨身衣甲,分兩路而走,華雄只認衣甲,孫堅遂從小路逃脫。
祖茂被華雄追得甚急,不得已躲入一處樹林中,待得華雄近前,忽從林后殺出,揮舞雙刀欲劈華雄。
華雄大喝一聲,大刀自上而下劈出,將祖茂一刀砍於馬下,又將敗軍殺散,方才回到關上。
孫堅折了祖茂,心中傷感不已,便派人連夜回大營報告。
我細聽事情經過,大驚道:“文台勇烈,不想竟敗於華雄之手。
”我急往曹操大營商量事情,曹操正從帳中出來,我二人相遇,曹操先是大聲道:“本初來的正好,操正有事要找本初。
”說著一把拉住我,便往大營而去。
少頃,各路諸侯已經齊聚營中,我坐在主位,道:“前番孫文台攻打汜水,不想出師不利,折了大將祖茂,挫動銳氣,為之奈何?”說話間又有一人掀簾而入,正是遼東太守公孫瓚,身後另有三人,相貌亦是異於常人。
中間一人生得身長八尺,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
左手一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右手一人則是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頜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
我見三人甚是雄壯,問道:“公孫太守,這三人是何人?”公孫瓚道:“自乃我幼時同窗,同在盧師處學習,現任平原令劉備是也。
”我見三人氣勢驚人,不由贊道:“真虎狼之將也。
”遂令人安排座位讓三人坐下。
諸侯同在營中商議,我見孫堅兵敗遲遲未歸,不由心生疑慮,道:“如今孫文台新敗,卻不見歸來,不如另遣一軍取汜水關,再派一軍接應孫文台。
只是不知哪位願往汜水關,哪位願接應孫文台。
” 話音剛落,帳中便有二人站起,一人道:“某願率本部兵將取汜水關。
”另一人則道:“某願接應孫太守。
”我視之,乃是濟北相鮑信和遼東太守公孫瓚,遂下令鮑信引兵進逼汜水,公孫瓚則前往接應孫堅。
從大帳議事出來,剛回到自家軍營,忽有近衛來報,言洛陽有人來見。
我心下一驚,急命人請入帳中相見,來人入得大帳,沖我行了一禮,口稱大公子。
我一見,不由驚呼一聲:“大管家緣何來得此處?可是叔父出了什麼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