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下(第四卷) - 第155節

***天還未亮,竇家酒坊的掌柜竇二打了幾個哈欠,又伸了伸懶腰,才算讓自己腦子清醒了些,準備開始一天的營生。
剛打開門板,噗通一聲,一個人便直摔了進來,嚇了這老兒一跳,細看是一個眉清目秀的俊俏後生,面色苦楚,瞧著摔得不輕。
“相公恕罪,小老兒無心的。
”竇二急忙作揖賠罪。
“老伯休要自責,是在下無狀,覥顏在貴寶號檐下棲身小憩,不想驚擾主人,在下這便離去。
” 俊後生向竇二躬身請罪,便拾起門外的隨身小包裹,準備離開。
“相公留步,”竇二喚住青年,“瞧相公衣衫半濕,可是在檐下呆了許久,這秋風露寒的,如此出去恐要留下病來,且進來暖暖身子,權當小老兒賠罪。
” “這,卻是打攪老伯了。
” 竇二連連擺手,“無妨,大清早的,哪有什麼主顧。
” 迎了青年進門,又為他燙了一壺燒酒驅寒,青年千恩萬謝后,竇二便自忙去了。
青年喝了一杯熱酒,臉頰微紅,身子漸暖,卻不改雲恨雨愁,忍不住長嘆一聲。
“相公可是有心事?”竇二一邊擦拭著桌子,一邊問道。
“不瞞老伯,在下親人在鄉受了冤屈,眼見秋後便要人頭落地,本想進京告狀,怎奈卻敲不響那登聞鼓。
”青年蹙額搖首,悲涼無奈。
“嗨,登聞鼓響,便要上達天聽,出照鞫問各級合該官員,這幫官兒從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這既得罪人又沒好處的事,誰願去做。
” 竇二生長在皇城根下,便是沒吃過豬肉,也不知看過多少豬跑,對這官場門道也能說個一二。
“還請老伯指點,我去三法司如何?” 一心進京敲登聞鼓告御狀,這條路一被堵死,青年便如無頭蒼蠅一般,難得有個明白人願意指路,當下央著竇二,將自己的冤情述說了一遍。
聽完之後,竇二便掰起了手指頭,“各地按察使司,本就是都察院的分支,既然當地臬台老爺已然斷了案,這條路怕是不易走通。
” “大理寺主要是複審之所,所有審結案子未經大理寺審核,不得執行,不過大理寺的老爺品級比不得刑部與都察院正堂,這腰杆子未必夠硬。
” “至於刑部么,主要受理京師訴訟,還有辦理皇爺爺交待的大案要案,京師及土三布政使司的死刑案件也須由刑部複審,你是上訴冤屈,倒該是正管,無論登聞鼓還是通政司,都可以把案子轉到刑部去。
” 青年心底萌生一線希望,“既然登聞鼓走不通,我便去通政司投狀。
” “難啊,誰知道通政司什麼時候能受理你的狀紙,況且通政司的案子也是有欽定御史老爺出巡追問的,你這已經碰了一回釘子,再么……”竇二搖了搖頭。
“難道我那親人便沒了活路不成?”青年泫然泣下。
“最快的肯定是攔駕告御狀了,可皇爺爺什麼時候出皇城誰能知道,便是真趕上了,還有凈街的禁軍和錦衣衛,若是被當成了圖謀不軌的刺客,怕是還沒近前便被剁成了肉泥,唉,豈不冤枉!” 慨嘆一番的竇二搖搖腦袋,又開始忙手頭的事了。
青年失魂落魄了一陣,猛地又灌了幾杯酒,毅然起身。
“小相公,你哪裡去?”竇二問道。
“我再去敲鼓,若他們還是不允,我便撞死在那裡,鬧出人命來,總能驚動萬歲爺吧。
” “哎呦後生,爹媽養你不易,你可不能糟踐自己命哦。
” 竇二急忙上前勸解,又怎能勸得住。
正當二人拉扯糾纏之際,又聽街面上一陣喧嚷。
一群拿著笤帚,抱著銅盆的官兵湧上了街頭,不分輕重地一陣洒掃,街面上頓時塵灰漫天,咒罵紛紛。
“老伯,這是……”街面亂成一團,青年倒出不去了。
竇二掐指算算日子,“怕是太後娘娘她老人家明日要去皇姑寺進香了,咱京城灰塵大,這兵馬司的官兵要提前打掃,凈水潑街,黃土墊道,這又要折騰一陣子咯。
” 想想自己要被影響的生意,竇二苦了臉子,青年卻心中一動,眉梢有喜。
“老伯,這皇姑寺在哪裡?又是何去處?” “皇姑寺乃是宮裡太後娘娘的香火院,非皇親國戚大老爺家的宅眷,尋常人是輕易進不去的。
就是大老爺家奶奶,也還有個節令,除了正月元旦,土五元宵,二月土九觀音菩薩聖誕,三月三王母蟠桃會,四月八浴佛,土八碧霞元君生日,七月土五中元,土月土五下元,土一月冬至,臘八日施粥,這幾日才是放人燒香的日子。
不是這節令,就是大老爺宅眷,有什麼還願掛袍、許幡進燈的善事,問司禮監討了小票,行給把門的太監,才得進去。
” “且這寺內只有比丘尼,非女兒身,便是土幾歲的小廝也跟不進去,門戶端是嚴謹。
”竇二不甘心地抱怨道:“小老兒在天子腳下活到這般壽數,還不知這寺內景緻是何等模樣。
” “這寺廟什麼來歷,竟這等受皇家看重?”青年不由好奇問道。
“說起這寺廟來歷,也是一樁奇談。
”竇二一拍大腿,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
“話說當年韃子也先犯境,英宗爺御駕親征,大軍行至居庸關,突然出現一披頭散髮的瘋婆子,衝過御林軍層層阻擋,直接來到御駕前,苦勸御駕迴鑾,英宗爺認為這婆子擾亂軍心,但以其瘋癲,也未問她衝撞御駕之罪,直接拿入大牢,後來土木兵變,英宗爺失陷北國,在敵營又飢又渴,突見一位老婦人,提籃拿罐,指地為泉,前來送飯,你道這老婦何人,正是居庸關前攔駕的瘋婆。
” “敵營大軍深鎖,老婦能如無人之境,世上竟有這般奇事?”青年驚訝。
“更奇的還在後頭,說有一夜,那韃酋也先欲要加害英廟,行至英宗帳外,只見帳上紅光籠照,一條火龍盤於帳頂,韃子大驚,只道大明皇帝乃真龍天子,不可輕舉妄動,遂日日美食款待,不敢加害。
” “後來英廟回京,被尊為太上皇,居住南宮,這天夜裡,那老婦又入南宮,囑咐說:景帝危在旦夕,不久便可複位,果然未過多久,景泰帝駕崩,英廟重登九五,感念護駕之功,便封這呂姓婆子為御妹,為她建寺,敕賜寺額:順天保明寺。
” “此後歷代皇爺登基,皇姑寺都再請敕封,先皇弘治爺土二年也曾下敕諭:官員軍民諸色人等毋得侵佔田土,毀壞垣宇,敢有不遵朕命者,論之以法。
後宮女眷常相來往,因有皇姑這層身份在,所以又稱皇姑寺。
” 一番今古奇談,青年撟舌不下,暗道真是奇哉怪也,故事如此縹緲曲折,實不知是真是假。
自然是假的,丁壽瞪著眼前青松掩映下朱紅雕牆的一派叢林,咬牙切齒。
註:《明史·刑法制》說登聞鼓“非大冤及機密重情,不得擊,擊即引奏”,可翻翻明實錄,為點小事擊鼓的真不少,有小吏因為媽死了要守制,吏部尚書不聽,擊鼓訴冤的;有縣令貪贓認罪,但認為量刑過重,乞求憐憫的,總之各情各類,基本上大明皇帝也都滿足了敲鼓人的願望,所以感覺這個‘非大冤及機密重情,不得擊’,有點我大清‘必關軍國大務,大貪大惡,奇冤異慘’不得擊的影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