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所言甚是,”丁壽一句附和當即教祝枝山一愣,只聽他道:“丁某雖身在官場,卻無緣三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又恐不知內情錯誣王、梁二公,故有此一問,還請先生諒解。
” 對方身居高位還態度謙遜,祝枝山屬實發作不得,悵嘆一聲道:“緹帥所謂名士浮名,不過友人抬愛,敝人委實愧不敢當。
況術有專攻,各有所用,允明雖在詩文書法中略有小成,經義之道卻非我專長。
” “丁某略知會試科目,三場之中經義只為首場,概求士子明曉性理之原,中場以論觀其才華,詔、誥、表、判觀其詞令,末場策問觀其政術,如此三場並重,取其全才,先生縱然首場略遜,還有二、三場可較長短,為何還……屢屢落第呢?” “大金吾果然不曉科舉內情,國初取士確以三場並重,三試皆因言以審心,詳外以測中,可百餘年下來,考官惟重首考,國初定製經義當先,已有輕重之分,如今重者益重,輕者更輕,非五經魁首,名甚不能列南宮前五,遑論不擅經義者,又如何能夠中試!”祝枝山搖頭苦笑,非只會試,鄉試也是一般,好友文徵明號稱詩、文、書、畫四絕全才,卻屢赴應天府鄉試而不中,應考之路比己更是坎坷。
丁壽不解:“朝廷既設三場,取士便當權衡三場試卷,為何獨偏重於首場呢?” ************“此話也未盡然,恩師東白先生為主考時便曾言‘校閱雖本之初試,去留實以中、末二試決焉’,乙丑科會試下官便有經、論、策三道答題被選作會試程文,那所謂考官只重首場之說,不過是一些不第之人自尋的託詞罷了。
”本科同考官,弘治土八年的進士於湛若水座上談笑自如,怡然自得。
不愧是玩心學的,在二爺我的籤押房裡還敢高談闊論,合著跑錦衣衛這裡體認天理來著,丁壽心裡嘀咕,面上和善笑道:“卻是為何?” “只因初學經義者便可道性命,而唯有積學富五車又通達世故者,方為濟世之才,朝廷取士當以實學為先,湛某閱卷,只要該生學問淵博,洞悉時務,便是初場試卷略有瑕疵,也著量收錄。
” 丁壽撫掌笑道:“湛大人這般崇重實學,為國選材,實為朝廷之福,考生之幸啊。
” “湛某職責所在,分屬應當。
”湛若水也不客氣,對丁壽恭維坦然受之。
丁壽話鋒忽地一轉,又道:“那焦、劉二人又是如何中選?三場試卷之中哪篇可列為程文,湛大人可有教我?” 湛若水瞬時臉色突變。
************“朝廷並非不知考官於科場之中偏重首場,忽視中、末二場之象愈演愈烈,也曾三令五申要考官取士三場並重,歷年科舉中也不乏有識考官力圖求變,但還是難改其勢。
”同考官康海不同湛若水,並未矢口否認,只是撫案吁嘆。
“明知取士之弊,為何又改之不得?”丁壽詫異,“難道考官等人還敢抗旨不遵么?” “身為考官,非是不想,實有力所不逮之處。
”康海自嘲一笑。
“劉公公常言我要多向德涵兄請教,不知狀元公可否為我解惑?”丁壽揉揉眉心,嘻笑道:“看在劉公公面上,還請德涵兄直言不諱。
” 提及劉瑾,康海眉宇間泛起淡淡一絲愁容,輕嘆一聲,徐徐道:“其一是因時間倉促,數千舉子應試,三場試卷浩如煙海,只憑一二土名考官數日之間取閱收錄,日力無餘,故常有棄二、三場試卷不閱者……” 人家寒窗苦讀,辛辛苦苦交出的試卷你們不看就扔了,太那個了吧,丁壽嘬嘬牙花子,追問道:“其二呢?” “二則經義列為首場,有先入為主之念,彼時我等考官神完氣足,可以潛心閱卷,待得評閱后場時,難免精力倦怠,心浮氣躁,兩相比較,自然偏重於首場試卷。
” 這倒與祝大鬍子說法有幾分相符,丁壽挑眉,“可還有三?” “考官為彰顯才學,經義題目日益晦澀,不復洪武、永樂年之渾厚樸直,舉子窮日夜,勞精神於首場空言,待二、三場實問時早已力窮智竭,如何能做得好策論,是以後兩場試卷也不足以為收錄之憑。
” “其四,經義之學為儒家經典,乃士大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源,在世人心中分量強於其他,縱有人疾呼實學之用,亦難改人心成見。
” 人心?哼,丁壽不屑一笑,“所以這四點便是科場之弊源?” “還有第五,”康海伸出五指,“經義之題皆有四書五經與其傳、注為據,相比較中場之‘論’與末場之‘經史時務策’,有更多憑依之處,考試官為免受人指摘,絕朝野之口實,故也樂將首場經義作為取士之憑。
” “這是否因噎廢食了,只要心底無私,俯仰無愧,何懼流言蜚語。
” “康某如今坐在此處,不足以證明那並非杞人憂天之舉么?”康海似笑非笑,乜眼看著丁壽。
丁壽凝眸望著自己的康海,嗤的一笑,“言之有理,既然話已說開,狀元公也非外人,丁某便有話直說了,聽旁的考官言講,為了榜魁之事,德涵兄曾與王閣老有些爭執……” “不錯。
”康海坦言。
丁壽拄案向康海處靠去,輕聲道:“那德涵兄以為,王守溪與梁厚齋是否會有舞弊之行呢?” “若說王閣老重南而輕北,心中有私不假,但若說王、梁二公在取士之時罔顧國法,徇私舞弊,以姦邪無文之徒冒名登第,康某第一個不信!”康海拍案而起。
************“德涵兄出來了!” “對山,那丁南山如何詢問得你?” 康海步出錦衣衛衙門,一眾被傳來問詢的會試考官們蜂擁而上,七嘴八舌問個不停。
“只是隨便問詢了幾句會試事宜……” 湛若水急拉著這位翰林院前輩的袖子問道:“那他可問及焦黃中與劉仁的試卷?” “卻是不曾,只問王、梁二公會試是否有舞弊之情,這豈不是無稽之談……” “咦?他為何對我閉口不問王、梁之事,只問焦、劉二人的試卷是如何錄取,評語為何,還問哪篇可列為程文,”湛若水一臉不解,悻悻道:“簡直荒謬,縱然中試,也未必文章便可作為程文啊!況上千試卷,誰又能記得住他們的!” “我言說科舉取士從來是以主考之意為先,縱然我等有心選拔,倘那試卷不盡人意,同樣會被主考黜落,身為同考並不能左右取士公道,這有哪句話錯啦!那丁南山非言說我推卸職責,妄想攀誣賢良,怪哉,王閣老幾時與錦衣衛有了交情,不惜這般顛倒是非為他開脫!”給事中蔡潮更是憤憤不平。
都給事中王承裕一聲冷哼,“還用多說,定是王守溪阻結錦衣帥,甚或劉瑾也插手其中,分明想將我等推到風口息卻物議,為他等權貴開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