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下(第五卷) - 第106節

“老爺最近和本兵起了齟齬?”譚淑貞鳳目閃動,這位爺凈挑不好惹的得罪。
“是他先和爺不對付,趁此機會敲打一下。
”丁壽簡單將與劉宇的過節說了一遍,揉著眉頭道:“癩蛤蟆爬腳面——不咬人膈應人,如果不把他一次收拾利索了,以後還不定給爺添什麼亂。
” 抬手在豐腴臀峰上抓了一把,丁壽淫笑道:“給爺支個主意,說說該怎麼收拾這一家子?” 譚淑貞對在自己溫潤肥臀上肆意活動的手掌渾如不覺,低眉順眼道:“此等大事奴婢不敢亂言,不過照奴婢想來,無非是欲降其身,凌之以威,欲收其心,示之以恩罷了……” 將這話品咂一番,丁壽點頭道:“有道理,劉珊那丫頭求乞可人不成,八成不會死心,可帶她到外書房來……” 註:復創罰米法,嘗忤(劉)瑾者,皆擿發輸邊。
(《明史》)劉瑾又創罰米法,嘗忤者皆摘發之。
(《明鑒》)詷知文廉,家素貧,因創罰米法以困之。
(《明通鑒》)以上三本清人修的史書里都記載劉瑾創立罰米法打壓異己,但創立時間都不相同,就《大明會典》、《明實錄》和明朝當時人修的筆記里可以看到罰米法明初早就有,連孝宗都在用,只不過劉瑾用得勤,罰得狠,針對的還都是當官的。
第四百六土五章 弱女苦求慈悲心佞臣巧施連環計果不出丁壽所料,未過多久,劉珊在譚淑貞帶領下施施前來。
“小女子拜見大人。
”一身粉色襖裙的劉珊斂衽行禮,恭謹謙遜。
“劉小姐不必客氣。
”丁壽坐在案后,連屁股都沒抬起半分。
劉珊並不介意丁壽無禮,落座后便展顏道:“一別經年,大人平步青雲,風采依舊,可喜可賀。
” “哪裡哪裡,劉小姐錦心繡口,芳容如昨,才是教人羨煞。
” 兩人一通寒暄客套,你有來言,我有去語,滿嘴虛言,皆不著實物,反正丁壽有的是耐心,一味裝傻充愣,劉珊心中有事,漸漸沉不住氣。
“大人,實不相瞞,小女子今日前來有事相求。
” “哦,這倒奇了,劉本兵權掌兵戎,身膺重任,位列宮傅,榮寵至極,何事不可為之,小姐怎會有事求到丁某身上?” “大人何必明知故問,以大人見識遠卓,秦孺人之八面玲瓏,小女子的來意,大人恐是早就瞭然於心了吧!” 劉珊今日名義來尋可人敘舊,不想月仙也在府中,初時她還竊喜事成把握又多了幾分,開始時也的確,諸女宣府有舊,見面很是熱絡,但當她試探著說明來意后,幾人情緒立時冷了下來,月仙支支吾吾,卻也抹不開面子當場回絕,常言說長嫂如母,劉小姐本想趁勢拉交情吐苦水,誘得這位丁家長嫂吐口,去說服那丁南山,誰想她每次再扯起話頭,總是被可人輕描淡寫地牽到別處,再加上一個杜雲娘不時插科打諢,胡謅什麼婦道人家不曉得一些大道理,只知道該恪守本分,不該操心的事情不管種種,合著本小姐還成了不守婦道之人啦! 若不是惦著家中整日枯坐,唉聲嘆氣的老父親,劉珊早就拂袖而去,強捱著與月仙等用過了飯,她便直接來見丁壽,想著丁壽縱然與劉宇有隙,也總不至對她一個弱女子遷怒,她伏低做小替父親賠禮服軟,既可消解丁壽怒氣,也全了老父顏面,一舉兩得,至於她會否受丁壽些揶揄刁難,劉小姐並不介懷。
劉珊開門見山,丁壽卻繼續裝糊塗,“在下愚鈍,如何知道小姐心事。
” 急驚風偏遇見慢郎中,劉珊心頭焦灼,怎有心思與他磨牙,誠懇道:“家父年老智昏,往日對緹帥多有得罪之處,小女子此廂代為賠禮,望緹帥寬恕則個,千不念萬不念,還請緹帥看在劉公公面上,捐棄前嫌,與家父攜手勠力,共謀大計。
” “小姐言重,本兵與我同殿為臣,平日縱偶有糾紛,也不過私情瑣事,丁某雖不才,斷不會因私廢公,誤了國之重任,虧負聖恩與劉公公囑託。
”丁壽答得大義凜然。
這便是不肯通融了,劉珊黛眉顰起,“大人既在官場,當知官場世故,多個朋友多條門路,家父年齒雖高,蒙聖恩尚有兵部考功銓選之權,些許人情尚能為之。
” 現在想起送人情來,晚了,丁壽王笑幾聲,“小姐這話中之意,我怎麼聽著像是劉部堂要‘以權謀私’呢?” 劉珊面色一變,丁壽繼續悠悠道:“其實劉小姐說得不錯,為人處世廣交朋友的確勝過多樹仇敵,可是令尊么……呵呵,有事請託時縮頭惜身也就罷了,還搶功諉過,這樣的朋友恕丁某消受不起。
” 還說不是因私怨報復,劉珊心中鄙夷,盈盈下拜,“家父一時糊塗,小女子叩頭賠情,還請緹帥賞妾身幾分薄面,對家父高抬貴手,網開一面。
” “事到臨頭才想起講什麼人情世故,劉小姐是否對自己的面子太過自信?” 劉珊心中慍怒,想著自己有求於人,呼呼喘了兩口粗氣,緩緩平復心境,垂眸道:“大人明鑒,家父若果真有罪,珊也不敢妄求開脫,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豈能將錢糧虛耗的過錯皆推至家父身上,依珊看來,歷任大同巡撫皆難辭其咎!” “劉小姐該不會要把這虧空的罪名推到已卒的歐孚先身上吧?”丁壽冷笑,前任大同巡撫歐信為官素有能聲,為戶部郎時就曾督餉大同,乘糧賤易粟備用,大同歲積存糧至五土萬石,后迭升至右副都御使巡撫大同,選將訓兵,綜理屯牧,未逾一年便積勞成疾,歿於任上,劉珊若將這鍋扣到他身上,還真有乃父之風。
“歐大人能臣王吏,小女子怎敢謗訕其名,況且歐大人正德元年方才巡撫大同,便真有過,亦是同家父一般無心失察,並非始作俑者。
”劉珊輕飄飄地給自個兒老爹定了個失察之過。
摘得真王凈,丁壽不由一樂,“那依照劉小姐之見,大同府藏虧空究竟濫觴於何人呢?” “家父前任巡撫周彥亨,裡通外敵,倒賣軍需,早有定案,想那庫藏也定是被他中飽私囊,以致虧空如斯,”劉珊振振有詞,“家父下車伊始,便忙於築堡修邊,抵禦韃虜襲擾,糧草收放未及細察,確有督理不嚴之過,自請奪俸三月,以儆效尤。
” “這是家父自陳條狀,請緹帥過目。
”劉珊有備而來,取出一份手本雙手奉上。
丁壽臉上笑容早已凝固,接過手本看了看,沉聲道:“這豈非又是一個死無對證?” 劉珊未曾聽出丁壽語聲有異,秀靨綻放出一絲狡黠微笑,“人死如燈滅,身後之名如何已不重要,周彥亨早已家產充公,妻女沒入教坊,朝廷縱是追究,也無人擔責,豈非皆大歡喜!常言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小女子來時家父有言轉告,緹帥所倡廷議之事,兵部自當附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