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下(第三卷 朝堂風雨) - 第117節

」朱厚照繼續勾畫,沒好氣道。
打量了下夾道兩側的高牆,丁壽沒發現有什麼商業價值,不過他來說的是另一件事,「聽聞今日廷議國用不足之事,陛下就不想去看看。
」「不去,廷議結果反正也要呈上來,費那心作甚。
」朱厚照不屑地撇了撇嘴,「何況他們說什麼朕也知道,無非是減少宮中用度,痛懲奢靡之風,我去添那堵王嘛。
」「滿朝大臣不會儘是食古不化之人,總會有為陛下著想的。
」丁壽不停攛掇小皇帝,「再說知道了這些大臣都是怎麼想的,也方便今後朝上應對不是。
」朱厚照一撥楞腦袋,倔強道:「要去你去,反正我不去。
」我去還有個屁用,丁壽暗道,轉頭看旁邊有一個年輕太監,身子瘦小,猴里猴氣的,眼神中透著一股靈動,隨手一指,道:「你,過來。
」瘦太監連忙小跑過來,「萬歲爺,丁大人,有何吩咐?」「瞧著挺機靈的,叫什麼名字?」丁壽問道。
「奴婢張銳。
」太監躬身回道。
「去朝房聽聽眾位大人都說些什麼,回來一字不落的稟明皇上,清楚了么?」丁壽自顧給張銳安排了差事。
「清楚了。
」張銳小雞啄米似的連連點頭,腳下卻不動,偷眼望著朱厚照,畢竟這是紫禁城,誰是主子還是拎得清的。
朱厚照卻惱了,「看朕作甚,沒聽到丁卿的吩咐么。
」抬腿就是一腳。
「聽到了,聽到了。
」張銳連聲應和,喜滋滋地撅著屁股挨了一腳,一溜煙兒跑得沒影了。
「謝皇上給臣面子。
」丁壽嬉皮笑臉道。
朱厚照哼了一聲,收起紙筆,道:「朕已經讓劉瑾在地方上開設皇店。
」「皇上要開店?」丁壽蹙眉,後世評價朱厚照的一項弊政就是開設寶和店等皇店與民爭利,天知道嘉靖年間開設的寶和店怎麼就算到正德頭上的。
「開店也是在宮裡啊,那些店鋪是幫著朕收集各方土產,不然將來賣什麼。
」朱厚照理所當然,指著兩側高牆道:「朕要在這裡修蓋店鋪,將各地土產方物售與宮人,你覺得怎樣?」「皇上覺得好就行。
」丁壽應和道,看著朱厚照的眼神滿是同情,多可憐的孩子,怎麼就成了背鍋俠了,背完自己老爹的,又得背堂弟的……************乾清宮裡,張銳吐沫橫飛地描述著朝房廷議時情景。
「英國公說了:海內虛耗,以有限之財供無窮之貴,若不痛懲侈靡,豈能轉嗇為豐!」沒看出來,這張銳也是個戲精,學張懋的時候挺胸腆肚,腰帶往肚子上一扳,還挺像那麼回事。
「韓部堂也說:理財何來奇術,國用不足,唯有規勸陛下節省開支,裁冗食、節冗費,將各處的臟罰之銀盡數解往太倉……」嘿,正德聽得黑了臉子,合著所有的節省辦法都是沖著我來的,多出的銀子繼續入戶部,我不還是一樣辦事沒錢么。
「就沒一個長人心的大臣替萬歲爺考慮的?」丁壽突然問道。
張銳也瞧出正德臉色不對,忙不迭道:「有,有,吏部焦右堂就給咱們萬歲爺說了幾句公道話。
」「他說什麼了?」已經快氣炸了的朱厚照急忙問道。
單手背後,張銳一手摸著自己光滑的下巴,裝出一副捋須狀,模仿焦芳道:「百姓家也有日常用度,何況是極貴天子之家?要說辦法,老夫倒有一個……」「什麼辦法?」朱厚照來了興趣,半個身子都探出了御書案。
「天下間逋租匿稅者不知凡幾,俗話說」無錢揀故紙「,有司詳加查盤追索,可解國用不足之急,身為人臣者,為何只知一昧損上?」「說得好。
」朱厚照一拍御案。
張銳被驚得一哆嗦,剛剛腰板還挺得筆直,一副諍臣之貌,瞬間脅肩諂笑,「不過閣部的幾位老大人都不同意,謝閣老還說焦老大人是殘民以逞,一意媚上,非君子之行,要不是李閣老調解,怕是在朝房內就要吵起來。
」「他們還想怎樣!!」朱厚照大怒,剛剛萌生的一點希望又被澆滅,心中更是委屈,「從登基到而今,他們哪項奏本朕沒有準奏,即位詔書中裁撤錦衣衛與內宦上萬人,僅御用監就裁掉了七百多人,如今張永那裡連造龍床的人手都不夠,難道非要把皇莊也交給戶部才遂了他們的願?」龍顏大怒,張銳被嚇得跪地不起,抖若篩糠。
「陛下息怒,皇莊是成化爺用來孝敬兩宮的,若是轉交戶部,怕是宮中連瑣碎小利也不可得。
」丁壽溫言道。
「朕當然知道,可朝中大臣們只知道盯著朕的開銷,幾時顧慮過朕這一國之君的感受!」朱厚照呼呼喘著粗氣,胸口起伏不定。
「這朝中遍布老朽,難免有些昏聵之言,陛下不要往心裡去。
」丁壽暗中打量皇帝神色,眼中閃過一絲狡黠,「再說不是還有人為陛下考量么,只可惜位卑言輕……」第二百二土五章廷推和部選「焦芳?」朱厚照似乎想起什麼,從案上翻檢出了吏部尚書補缺的廷推奏本,打開細看,主推吏部左侍郎王鏊,陪推吏部右侍郎焦芳。
大明朝選官有內外之分,內廷選官任職是皇帝的家事,外臣看著不順眼可以一直反對彈劾,按規矩沒理由王涉,至於外廷就有太多操作空間了。
吏部選文,兵部選武,文官中五品以下京官、四品以下地方官,都是由吏部擬定名單,交給皇帝畫勾走個過場,稱為部選。
再高一級的中層官員選拔,稱為「部推」,吏部推出人選名單,給個面子讓皇帝自己選,不過誰是主推誰是副推已經註明了,識相的就在主推上畫圈,不然副推那位上去了,不多久也得 被擠兌走。
當然做皇帝的非要找彆扭,把整個名單推翻了,讓重新選也成,換一撥人么,反正大家時間多的是。
再有就是廷推了,六部九卿及卿貳大臣,地方督撫的任免,在明中期以前都是皇帝「特簡」任命,不過從弘治爺開始,演變成了「特簡」同「廷推」并行。
吏部尚書領銜,內閣六部和六科湊到一起,一個空缺推兩人,仍然主推副推分清楚,皇帝不爽可以重新選,但想從下面火箭提升一個人上來是越來越難了。
成化帝倒是想插手部推和部選,將選官範圍擴大,百官各舉所知,由他欽定,結果被言官好一陣冷嘲熱諷,話說得難聽點,被皇帝一頓暴打,這事也就不了了之。
實話說這種選官制度往好了說是民主集中制的體現,各方角力起碼相對公平,但要是文官抱團了把皇帝當傻子,結果就很尷尬。
再說會壞規矩的也不只是皇帝,三楊內閣水漲船高,楊士奇就把廷推部推的領銜權由吏部尚書那裡拿到自己手裡,直到數年後太監王振掌權,才把這權力又還給吏部。
看著眼前這份廷推名單,朱厚照默默念叨了幾句,瞧著已經被自己圈定的老師的名字,再想想這陣子被大臣們添的堵,猶豫了一陣子,終於下定決心,提起硃筆,將王鏊劃掉……************焦府,書房。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