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真是朕的好皇后。”
顧采與她對視,沒被她厲眼嚇退,反倒雍容自若,她往前走一步,站在晏瓊身側,道:“皇上,我們就沒必要在周旋了,您在采兒身上要達到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不是嗎?”
晏瓊斂起怒氣,態度從容,似是在思量顧采話里的意思,她半響沒答話。
還是顧采率先道:“臣妾只是有一事不明。”
晏瓊道:“說。”
顧采平視她眼睛,這人日日與自己在一起廝磨,日日與自己同床共枕,她卻一次都沒看透她,那些好聽的話不過是用來麻痹自己的,太后病逝那幾日,她將自己關在寢殿里寸步不出。
她勸解她走出來。
只怕那時的她正在嘲笑她的愚蠢。
顧采輕笑一聲,嗓音落落道:“太后的事情,皇上真的不知道嗎?”
晏瓊挑眉,似是沒料顧采會問這個問題,她沒直面回答,只道:“采兒,生在宰相府,你就應該知道,有些事還是不明白的好。”
顧采往後跌一步,手心冒汗,她無奈笑道:“臣妾此刻還分什麼明白不明白嗎?”
都是將死之人了。
有何分別?
晏瓊欣賞顧采這副絕望的模樣,她這樣,比平日里賣弄風情要美得多。
只可惜,太不聽話了。
若是她聽話,也許留下的時日還能長點。
晏瓊欣賞夠了,哼一聲,大步走出未央宮。
皇後半夜與人私通被皇上逮個正著,羞愧之下懸樑自盡,皇上大怒,拆了未央宮,丫鬟在皇后的寢殿里發現了太后死的誘因。
一場大變到天明才漸漸落幕。
晏瓊並未讓人去宰相府抓人,顧宰相自從聽了歡兒的話就寢食難安,他擔心是不是采兒暴露了什麼。
朝中現下對宰相府頗有怨言,若是再被大臣們知曉這些事,只怕他幾個腦袋都不夠砍的。
他當即決定以不變應萬變。
先看看局勢再說。
他這一走,豈不坐實了叛國的念頭。
自從采兒進宮后他並未與采兒說過什麼,縱使有過那個想法,也沒真的做過什麼,皇上暫時該不會動他的。
顧宰相如意算盤打得很響,萬沒想到次日朝中都在說采兒寢殿搜出毒殺太后的藥物。
他當即白了臉。
金鑾殿上,紀府被平反,紀大人作為兩朝元老,此次收到如此大的委屈,且紀貴妃含冤而死,皆是拜皇后所賜。
現下雖說皇后已死,但是宰相府還在。
朝中議論紛紛,認為顧宰相與太后的死脫不開干係,說不定就是顧宰相指使皇后陷害紀貴妃而出的招。
畢竟皇后寵冠六宮,沒必要在出此下策。
定然是顧宰相見紀大人在朝中聲勢比自己高,才會如此陰毒的害人。
朝中本是顧宰相的人紛紛撇清關係,皇后死了,孫桀孫大人和周元都戰死沙場,顧宰相沒了依仗,本就善看風頭的幾個大臣忙堅定自己態度。
顧宰相獨站在金鑾殿上,看向晏瓊身後金黃色的龍椅,他眼含淚笑了。
他終究還是太貪心了。
作者有話要說: 估計這卷就是最後一卷了,撒花花!!
☆、覆水難收
晏國四十九年, 晏瓊親派大使前去維州迎紀大人回京, 流言遍地起, 有說與皇后私通的是個太監, 長相俊秀,皇后寵臣, 也有說是朝中大臣。
這些流言無非是自己杜撰的多,以訛傳訛, 將顧采傳言成妖后, 不僅蠱惑皇上, 對太後下毒手,還養小廝。
幸而皇上發現的早, 要不晏國遲早要亡!
顧宰相維繫多年的正派形象轟然倒塌, 他因顧采毒害太后一事被嚴查,朝中曾受他欺辱的大臣紛紛上奏,將他犯的錯事無巨細一一道明, 皇上每日看的密告奏摺多如水。
朝中自然也有顧宰相的人,只是他們終不成大器。
風雲變幻。
待到晏卿去和親那日, 已經是另一種方向了。
晏瓊因識破妖后詭計被百姓大肆讚揚, 在皇后死後, 她下令徹查宰相府,朝中文武百官皆對此舉讚賞,認為皇上終於想明白了,顧采就是個禍國殃民的皇后!
甚至還有百姓傳言楚國邊關來犯,都是皇后的錯。
人一死, 什麼荒唐事都往她頭上扔。
晏卿不是最後一個知曉的,她在宮中,周身滿是消息,就是她不想聽都有丫鬟在小聲議論。
畢竟顧采先前還寵冠六宮,這說沒就沒,讓她們不由得唏噓,唏噓完后又覺得自己有希望能入皇上眼,是以皇后死後,宮中不僅沒有莊嚴肅穆的氛圍,反倒百花齊放。
丫鬟臉賽花,一個比一個嬌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