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因此,楊黨還沒吹兩天呢,朝廷就下了旨,全國官學翻新。如果有各地豪紳也願意慷慨解囊,朝廷會為其在新修的官學里立碑,以供後世知曉。
全國的富商都沸騰了,這可是能在官學留名的好機會!
不就是錢嗎?他們不缺錢啊!
連楊黨做的事,都莫名其妙就被嫁接成了揣測聖意,提前走位。從無私修建,變成了投機取巧。楊盡忠知道此事後開不開心不得而知,但早早就開始埋線散播這個謠言的連亭反正是挺開心的。
感謝楊黨為皇帝送來的嫁衣。
國子監里本來因為楊家出了錢,而有些和楊樂吵架沒底氣的寒門學子也立刻重振了旗鼓。他們倒是也不會直接說什麼楊樂如何楊黨如何,但很會一褒一貶,感謝北疆王,感謝陛下,這才是真正的為學子考慮,為教育著想,且從不居功自傲!
同為一起上學的同窗,瞧瞧人家北疆王,再看看你楊樂,做人的差距不要太大。
楊樂:“……”聞蘭因為什麼總是克他?!
兩人這麼一拉一扯,讓國子監內捨生和上捨生日漸對立起來的同窗關係,再一次得到了緩和。
絮果以前還以為外捨生之類的稱呼是像升級一樣,外捨生——內捨生——上捨生。後來才發現,這個與年齡其實沒關係,就是單純按照住在家裡還是住在學堂來分。好比國子學外舍的小郎君們都住在家裡,那他們就叫外捨生;而上了國子監后,學生可以選擇住校,也可以選擇繼續住在家裡,也就有了內捨生和上捨生的區別。
至少這是絮果從國子監的夫子口中聽到的官方解釋。
但就絮果這四年在國子監的觀察,內捨生和上捨生之間是有一道涇渭分明的界線的,誰也不會去主動跨越那一步,甚至有點互相瞧不上。
因為內捨生其實大多都是從各地憑藉自己實力考上來的民生,他們家不在雍畿,自然只能選擇住校。
而上捨生一般都是絮果這樣受父輩蒙蔭、直接從國子學外舍直升的官生。
從名字里就能看出來不對勁兒,一個是民,一個是官。事實上,官生和民生里其實也會再次細分,多出了恩生、貢生、舉監等不同分類。
總之,憑自己本事考上來的,看不起只會啃老的;而從小眾星捧月、生活優渥的衙內們,自然也很難和民生有共同語言。況且,他們小時候就一起在國子學外舍讀書,早就已經建立好了屬於自己的社交圈,本身就很難讓別人融入他們,或者去融入別人。
國子監為避免爭端,從一開始就把內捨生和上捨生分開了,不要說讀書的學堂不同,甚至連膳堂都有內舍和上舍之分。
一般情況下兩伙兒人根本沒什麼交集。
但也有不一般的情況,好比絮果這四年來,就經常會穿越那道彼此之間看不到的透明界限,去找早他們一年考入國子監的詹家兄弟。
內捨生們對堂而皇之出現的絮果,也是從一開始不可置信的圍觀,到後面知道了絮果他爹是掌印太監連亭后的又懼怕又瞧不起,再到如今的習以為常。大家對絮果這個宦官之後已經沒脾氣了,因為不管你對他是什麼態度,他對你永遠是一副“同學你好”的樣子,那你還能怎麼樣嘛?
是出言罵他嗎?還是拐彎抹角的譏諷他?說真的,絮果罪不至此吧?
哪怕是酸絮果的人,也就是暗中酸一酸,因為絮果人真的挺好的。至少比楊樂好。不仗勢欺人,也不會總把他爹是掌印掛在嘴邊。最重要的是,他讀書讀的也挺好的。小時候的絮果上雍畿前一百都費勁兒,長大后雖然依舊不算是最頂尖的那一批,卻也是成績優異的好學生了。
和他一起玩的聞蘭因、葉之初、詹氏兄弟更不用說,那都是早早就被看好的狀元之才。雖然聞蘭因這個北疆王不會參加科舉,但……大家其實更想走北疆王的門路當官啊。
詹氏兄弟去年甚至已經下了場,有了秀才的功名,正在一同準備今年秋天參加鄉試,考取舉人。其中哥哥詹向左更是考了個小三元,既縣試、府試、院試的案首,頗受矚目。
這一天,絮果去找詹氏兄弟時卻敏感的發現,本來平日里對他還算友善的民生們,這一次卻變了態度。
不是說人人都在故意針對他,卻也至少沒了往日的點頭寒暄,甚至帶著隱而不發的怒火。
詹氏兄弟生怕絮果感到不舒服,一看見絮果出現在學齋廂房的門口,就趕緊著帶他去了別的地方。一邊走,一邊壓低聲音解釋了原因:“他們不是針對你,是對所有的官生都不滿。”詹氏兄弟也有個當官的爹,只不過他們當初進來是靠考試,就也成了民生。
“又怎麼了?”絮果皺眉。大家不都友好相處四年了嗎?
詹大問:“你看到這次六部歷事的名單了嗎?”
絮果搖搖頭。去六部歷事,說白了就是去各衙署實習,其實不只是六部,還有可能被分去都察院、大理寺等衙署。這是國子監高年級的學生才需要操心的問題,絮果目前還只在修道堂上課呢,離這事有點遠,他根本不關心名單。
事實上,哪怕真的輪到絮果去歷事,他其實也無所謂的,因為反正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把他分去司禮監、和他阿爹一起,那去哪裡對於絮果來說都是一樣的。
詹二沉著臉回:“楊樂也在名單里。”
絮果震驚:“他憑什麼啊?”
這就是問題所在了,是啊,楊樂憑什麼啊。他為此還擠掉了一個率性堂生員的名額。
跟著一起來的司徒淼更震驚了,竟然還有人想提前工作的?
作者有話說:
*再次申明:外捨生、內捨生和上捨生是歷史上的官學確實有過的名詞,但實際意思和文里有出入。本章新出現的官生、民生、恩生等則差不多都是歷史原意。
*國子監高年級的優秀學生能去各衙署實習:這個規定在明朝有過(不確定清朝還有沒有),大概這就是為什麼古代那麼多人想去國子監上學的原因吧。但我不確定這個名額能不能操作,能不能提前去,文中楊樂通過楊黨的關係申請提前歷事,就純粹是為了劇情服務。請勿當真,么么噠。
第97章 認錯爹的第九十七天:
“他有資格跟你們一起報名嗎?”絮果皺眉。
國子監里有無數學齋,卻只有六堂。這裡的“堂”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年級,只不過每個年級的升學標準不再是年齡,不會一年就能升一級,而是按讀書的進度和成績來區分。
好比只讀了四書而沒有通五經的監生,會根據五經不同的短缺程度,分別分入崇志、正義或廣業三堂,也就是傳說中低年級所在的“東三堂”。絮果幾人剛入國子監時,就在東三堂里讀書,事實上,犬子司徒淼至今還在東三堂留級呢,整天和一群十二歲的小蘿蔔頭稱兄道弟。
而等在東三堂讀滿三年,私試、公試和歲試也都達到了晉陞標準后,監生就能夠升入修道和誠心二堂,也就是代表了高年級的“西三堂”的其中之二。絮果、聞蘭因如今就在修道堂,而葉之初和楊樂則在誠心堂。
最後,便是詹氏兄弟所在的率性堂,這裡的學生無不都是精通四書五經又文理俱優*。
國子監有句話:率性堂的學生不是在考慮考取功名的路上,就是已經考上了。好比詹氏兄弟,他們現在就是詹秀才。
而一般來說也只有率性堂的學生,才能報名參加六部歷事。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去,名額有限,擇優錄取。每年錄取的名額都不定,歷事的時間長短也不定,但對於這個“優”的標準倒是挺統一,各衙署會參考監生們的積分。
率性堂一直以來實行的都是積分制,表現好的有積分,反之則會扣除相應的積分,積分扣沒了就捲鋪蓋回老家。
雖然不能說積分越高就代表了這個人的學識一定越高,但至少說明了這人在同齡人中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好比已經考取了秀才功名的詹氏兄弟,他們的積分高就是因為秀才的功名給他們增加了不少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