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給出的案例是這樣的:某個人質劫持現場,被劫持者為未成年人,劫持者是家庭內部的智能家務仿生人。
劫持者已經對家庭內的其他成員造成了傷害行為,且有對被劫持的未成年人造成進一步傷害的傾向。
請問:當時最合理的處理方案是什麼? 這個案例一下子就勾起了全場人的興趣,因為在座的人中幾乎沒有人不清楚這個案例的原型,而那場就發生在幾個月以前的第一起由智能仿生機器人引發的人身傷害案件也在社會上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其中對於案件的處置方也就是中央區治安管理局特殊應對部門的處置方法也在輿論中引起了不小的爭議,這也讓這個實踐的話題度得到了進一步的上升。
當時輿論爭議的焦點在兩個方向:一是作為現在便捷生活的一部分而被廣泛應用於家庭中的智能家務機器人為何會做出那種主動的危害主人的行為?二則是中央區治安管理局最終的處置方案是嘗試誘捕挾持了人質的仿生人,而這最終導致了被挾持的人質受傷,中央區治安管理局方面據稱也遭受了損失,但並非人員上的。
對於第一個問題,約瑟夫的興趣並不算太大。
要知道在案件發生的當天,涉案的只能家務仿生人的生產廠家就宣布了召回全部與涉案仿生人的同型號產品的計劃以及相當誠懇的道歉聲明。
而對於為什麼理應完全服從命令的只能家務仿生人會做出這種危害生命安全的行為,生產廠商給出的答覆是初步判斷為程序錯誤,並不排除是有外界的王擾(比如侵入式的木馬病毒)導致了家務仿生人的邏輯迴路產生了錯亂,進而誤判了現場的情況而造成了這種嚴重的後果。
廠家的回應中規中矩且挑不出什麼漏洞,而這個新聞的熱度在持續了幾天後也很快就被別的更加“勁爆”的新聞給頂下去了。
說到底,在這個每天的每一個小時都會有真人死於非命的世界里,一個並沒有導致任何人死亡只是損失掉了幾台家務機器人的案件會得不到重視也是土分順理成章的。
約瑟夫自己也是因為類似的原因而並沒有過多地去關注廠家方面的後續回應。
而關於第二個問題,約瑟夫關注或者說好奇的方向在於中央區治安管理局所採取的營救方案。
首先,因為案發現場中有被挾持的未成年人在,所以任何一個治安管理局在場所採取的方案都必定是以營救為主的,當然具體到營救的方法與手段則肯定會因為不同的單位而有細節上的不同。
約瑟夫真正感到好奇並且提起了興趣的點是,據說,雖然只是據說,但有很多流言都聲稱負責案件的中央區治安管理局特殊部門實際上就是一支真人與仿生人混搭的部門,而在案發現場的時候,一開始的營救方案是將誤傷被挾持的人質的方向儘可能降低后就由狙擊手開槍摧毀仿生人的中樞使其喪失行動能力,然後再擇機解救人質。
最新找回4F4F4F,C0M最新找回4F4F4F.COM最新找回4F4F4F.COM坦白的說,如果讓約瑟夫在場做總指揮,他也會做出類似的選擇。
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負責這個案件的中央區治安管理局特殊部門制定了一個略顯莫名其妙的誘捕協議人的計劃,並且專門做出了“盡量不要破壞掉嫌疑仿生人”的指示,這就好像他們還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一般。
對此,中央區治安管理局沒有做任何正面的回復,甚至都沒有對那支出現在現場並且接受了案件的特殊部門的存在予以肯定。
至於那些虛擬網路上流傳的“治安局特殊部門派出了一個非真人的特殊單位”、“特殊部門嘗試誘捕嫌疑仿生人甚至為此不惜做出犧牲人質的指示”、“人質最後無礙是特殊部門內部分歧導致部分人員抗命的結果”等等說法,更是一個都沒有得到中央區治安管理局官方的肯定。
當時在座的很多學員也抱著和約瑟夫相似的想法,而這些趨同的想法其實可以總結為一句話:中央區治安管理局處理的對。
畢竟以結果而論,人質被成功拯救且沒有受到太大的傷害,作為解救者的中央區治安管理局特殊部門方面也沒有出現人員上的損失。
因此,在站在中央講台上的講師提出了問題后,很多人都給出了類似或者直接就是複製自案例的解決方案。
然而這些解決方案全部都被否決掉了。
在解釋原因的時候,那名名不見經傳的講師用一句話深深植入了約瑟夫的心。
“你們在給出方案的時候,有真的考慮過自己要面對的是什麼嗎?站在那裡的到底是一台機械,還是一個人,你們有想清楚這些嗎?” 其實在課程的整個過程中,那名講師都並沒有給出一個所謂的參考答案。
但在後面的講解中,幾乎所有的人都看出了這名講師的傾向——他認為所有類似的智能仿生機械的人身傷害案件都應該被重視,都應該被與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人身傷害案件同等看待,甚至給予更加高的關注度。
他認為現在中央區治安管理局與主流媒體所奉行的將此類案件作為單純的“意外事故”進行冷出來的方法是土分不妥的,而這樣輕率的處理和舉動也必將導致更為嚴重的後果乃至波及整個社會層級的危機。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場課程結束后不久,有人發現講課的那名講師突然神秘失蹤了。
因為那名講師實在是太過籍籍無名,以至於到他失蹤以後很多人才發現自己並不知曉他的名字,部分與他意見相左的反對者更是會以“那個瘋子”之類的蔑稱來稱呼他。
那名講師的去向至今仍然是個謎,但他在那堂課上所輸出的觀念卻深深地影響了很多人——約瑟夫·康納,便是其中的一位。
所以我才會這麼在意這個案子嗎? 恍然之中發現了自己內心真正動機的約瑟夫卻生不出多少喜悅或者釋然的感覺。
畢竟以海瑟薇在這起案件中被牽扯到的程度,約瑟夫無論有什麼樣的理由或是面對何等的困難都不會置身度外的。
然而那些多年以前的經歷還是對約瑟夫造成了深刻的影響,至少,如果他只是作為一個治安官或者一名當事人的關係者,他都不會主動地去與愛瑪·佐藤建立如此深入的關係,更不會做出那些明顯已經超出他現在的身份範疇的發言。
但……或許這就是他和愛瑪·佐藤之間的緣分吧。
如果沒有之前在審訊室里和當時頂著愛瑪·拉米杜爾這個名字的愛瑪·佐藤的一面之緣,約瑟夫估計不會想起這兩個名字之間的微妙聯繫,也不會想到用名字這個象徵做引子進而去開導愛瑪·佐藤。
當然,或許他們之間的緣分還可以追溯到更近的時間點,畢竟對於來“灰街”4-23號的目的就是尋找生體存在的證據的約瑟夫來說,他在4-23號接觸到的第一個“人”恰恰就是他要找的生體,就算有海瑟薇這層關係在,這也完全不是可以僅僅用巧合來形容的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