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百合]晨昏GL(完結+番外) - 第111節

倘若殺了那幾名心腹真使她歉疚至此,她絕不可能對程池生毫不留情。
鄭宓也說不上來是什麼滋味,有些酸,又有些疼,唯獨沒有恨,也不是生氣。
明蘇待她是真心的,她方才雖未提及她離開客舍后,她身無分文是如何度日的,但她知道,明蘇必然是吃足了苦。
五年間,她不知她已不在人世,不住地尋她,得知她亡故后,又很快發覺她便是鄭宓。
若非一心都在她身上,她何必苦苦找尋,又如何能敏銳至此,連借屍還魂這等靈異之事她都深信不疑。
故而鄭宓不生氣,只是她很難受。
明蘇卻自以為將鄭宓騙過去了。
她對鄭宓愈加愧疚起來,她竟然說謊騙了阿宓。
明蘇不知旁人說謊后是什麼模樣的,但她很心虛,且越發地想粘著阿宓,唯有在她身邊,她方心安。
接下來數日,每日鄭宓來給她送晚膳,明蘇都纏著她,不讓她走。
“阿宓,你多陪我一會兒。
”她拉著鄭宓的手,總是有千奇百怪的理由留她下來,第一日是她新得了一幅畫,請鄭宓為她品鑒,第二日是她頭疼,讓鄭宓為她按按,第三日是那日的親親她還想要。
鄭宓自然都依她。
她還是像從前一樣縱容她,明蘇越發地心安,她忍不住說出了她在意了好幾日的話:“阿宓,如今並無什麼不同,我們還與從前一樣的。
” “是……”鄭宓順同道。
明蘇笑了笑,拉著鄭宓的手卻是緊了緊,她又道:“阿宓,你是不是也很喜歡我?” “是,喜歡到除了你,誰都不行。
”鄭宓言辭篤定。
明蘇的雙眸彎得像月牙,她連連點頭,跟著道:“我也是。
” 過了半月,鄭家的舊案審下來了,結果自然是徹徹底底地翻了案,且是認證物證俱全,一件件鐵證擺上來,無可置疑。
群臣上表,請皇帝下詔罪己,恢復太傅與先皇后的名譽,並退位讓賢。
這與過去皇帝被迫禪位,卻多少還是保有顏面不同,這一回,皇帝是徹徹底底地被剝下了帝王之尊。
他知已被明蘇拿捏著,只能順她之意,也就一一照辦了。
土月土一,皇帝下詔罪己,稱:“咎罪過失,深切在予。
” 並恢復鄭家名譽,追封鄭太傅為齊王,享宗廟供奉,恢復先皇后皇后之位。
土月土二,皇帝下詔,禪位於信國公主,公主當日於太廟即位,並封其父為太上皇,嫡母皇後為皇太后,生母淑妃為淑太妃。
宮中里裡外外地忙碌起來,新君即位,太上皇自然要移宮。
明蘇將他遷去了北面的上華宮居住,上華宮不大,但住太上皇與他的妃嬪是綽綽有餘了。
上華宮戍守的禁軍自然經明蘇精挑細選,侍奉太上皇的宮人自然也是太上皇從未見過的。
當日便將太上皇移了過去。
接下去幾日,後宮中全是遷居的妃嬪,那些妃嬪自然不願離去,不少人仗著有些臉面哭哭啼啼地尋太后與淑太妃做主,欲留在宮中,不願隨太上皇遷去上華宮。
此事自然有太后做主,明蘇並未過問,她去尋了淑太妃。
淑妃升作了淑太妃,也仍是往日的模樣,這宮裡大抵唯有她的南薰殿最是清靜。
明蘇過來時,宮人們都改口稱陛下。
明蘇還有些不習慣。
淑太妃笑道:“過幾日便好了。
” 明蘇並未多糾纏於此,只是環顧殿中,道:“母妃留居南薰殿並無不妥,只是兒臣欲為母妃增添些擺件,母妃便允了兒臣吧。
” 這是小事,淑太妃無可無不可。
明蘇見她答應,面上便有了笑意,又道:“還是該將您與皇后並尊太后的。
” 皇后尊為太后,淑妃則封淑太妃,原本是應有之意。
但在明蘇看來,這便是兒媳位高於婆母了,她總覺有些怪怪的。
淑妃卻有自己的心思,她不想做太后,百年之後也不願陪葬帝陵,只是陵寢之事還早得很,暫且不必提,她只道眼前之事:“太后之位我本就無意,倒是有一事,欲請皇帝恩准。
” 明蘇這一整日下來,聽了許多陛下,眼下聽母親稱她皇帝,她難免有些彆扭,卻還是問道:“母妃請講。
” “我想將仁明殿空出來。
”淑太妃說道。
仁明殿空出來?明蘇不知是何意,卻還是點了點頭:“太後娘娘遷去了慈明殿,仁明殿自然是空出來了。
” 淑太妃又道:“我想時常去看看。
” 明蘇不解,她為何想去仁明殿看看,卻仍是道:“母妃 去便是。
” 她答應了,淑太妃笑了笑,像是有些累了,靠在了迎枕上,望著明蘇淺笑不語。
明蘇也跟著笑道:“母妃為何這般看著兒臣。
” 淑太妃不知想到了什麼事,她有些懷念,又似完成了一件大事,緩緩地道:“我是在想,你而今已登基為帝,不知算不算是我盡了母親之責,將你照看好了。
” 明蘇聽她這般講,不知怎麼,有些不安,她笑著道:“母妃自然是盡了母親之責,可還不能算是將兒臣照看好了,為人子女,不論到了什麼年歲,都是依賴母親的。
” 聽了她這話,淑太妃似是悵然,她過了一會兒,方叮囑道:“往後我只圖清靜,你不必時常來請安,若有宮宴,也不必來請。
” 她這話像是不願再涉俗世紅塵之意,明蘇怔了怔,欲勸些什麼,淑太妃卻已合上眼,背過身去了。
明蘇只好起身告退。
走出南薰殿,她被母親的一番話說得有些惘然,回頭一看,只覺這座宮室格外安寧淡泊。
她走了幾步,玄過正來尋她,見了她,忙下跪:“拜見陛下。
” 明蘇止步:“免禮……” “中書令與戶部尚書正在垂拱殿等候召見,欲奏稟德州歉收之事。
”玄過稟道。
德州今年風不調雨不順,糧食歉收,百姓度日艱難。
明蘇命他們去商議,擬個條陳上來,說說當如何救濟。
眼下看來,是已擬好了。
她便回了垂拱殿。
這一議,便議到了夜裡,鄭宓照舊來給她送晚膳,聽聞陛下正在議事,便提著晚膳在偏殿等候,想著等半個時辰,半個時辰后若仍不得空,便命人上御膳,幾位大臣勤於政事,也該賜下晚膳才是。
但明蘇一早便吩咐過,只要太後娘娘來了,便要與她稟一聲、於是小宦官入殿稟報太後娘娘送了晚膳來時,戶部尚書聞言,笑著說了一句:“太後娘娘又來給陛下送晚膳了?” 中書令也道:“太後娘娘待陛下當真慈愛,連晚膳這等小事都親自過問。
” 兩位大臣只是隨口一說,讚頌天家親情罷了,但明蘇心懷不軌,自然有些心虛。
待議完了事,再去偏殿,鄭宓已不在了,她留下的晚膳,倒是在爐上煨著,仍是溫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