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百合]晨昏GL(完結+番外) - 第104節

明日見了阿宓,可不能忘了。
明蘇暗自道。
翌日一早,明蘇醒得頗早。
初秋之晨,已略略能察絲絲涼意,明蘇梳洗更衣,用過早膳后,中書令便來了,帶著昨日送到的奏疏。
明蘇發覺這幾日中書令格外勤勉,從前父皇當政時,他行事很是內斂,不喜攬事,也甚少出頭。
然而這五六日間,他卻似有許多政見要稟,往來垂拱殿也極殷勤。
除了他,御史大夫亦是如此,還有其餘幾名大臣,也趕著表現。
明蘇倒是理解,秉政之人換了,底下大臣難免心存忐忑,欲在新主跟前示好,以免來日受冷落排擠。
但他們如此諂媚殷切,毫無為臣者的貞節,明蘇心下難免不喜。
不過,既然已到了這地步,她自然也不會任由喜好行事,仍是大大方方地接納了這些大臣的示好。
大臣們見此,自是鬆了口氣,自古宮變,最怕的便是流血。
而皇位更迭最怕的則是秋後算賬。
這些大臣里,除了早早便依附了公主的,哪個不曾與她做過對? 尤其是翰林院的那幫腐儒,當年公主喜好女?色的傳聞一出,可沒少攻訐彈劾。
這幾日,翰林院那頭,一個都不敢上公主面前晃悠,生怕她就想起當年的事來。
朝中上下俱是戰戰兢兢的。
唯有明蘇極穩得住,她不曾與人清算往日之怨,連將她擋在宮門外的禁軍,也未怪罪,只免去幾名將軍的職銜,換上自己的人,掌控住了京中局勢。
而五皇子與三皇子門下的大臣,她只見了幾個格外昏聵阻險之輩,將他們劃為謀逆的同黨,余者則是輕輕放過。
大臣們見此,自然放寬了心,私下裡少不得嘆一句,這大抵是最寬和,最無刀光劍影的宮變了。
至於皇帝眼下如何了,大臣們竟是說好的一般,無一人提起。
今日不只是中書令,楚恩也來了。
他雖已致仕,身上卻仍掛著太尉之銜,自然能入宮請見。
明蘇聞外祖父來了,自是高興,忙就宣了。
楚恩仍是精神矍鑠,體態康健,說話的聲音都較尋常老人更洪亮。
他入了殿,行了禮,較之過往,要更恭敬上幾分,言辭間亦更多斟酌,將君臣之別襯得更鮮明了。
明蘇知曉,來日君臣間的鴻溝只會越來越深,而親戚之義會永居君臣之別下。
“臣今日請見殿下,是想請殿下開恩,讓臣妻給淑妃娘娘磕個頭。
臣妻有七年未曾見過娘娘了,心中一直挂念著。
” 楚恩說起此事,也甚羞慚,“殿下這裡忙著,原該待大事定下后,再來煩擾的,只是臣妻前些日子,忽得了風寒,纏綿病榻數日,病中思女情切,逼著臣來走一趟。
” 明蘇聞言,蹙眉道:“可命太醫去看過?外祖母病了,太尉怎不早說。
” “小事而已,豈敢驚擾殿下與娘娘。
” 明蘇聽他這樣說,便知外祖母多半是病重了,否則也不會特意來求見母妃一面,她未再多言,喚了一名內侍上前,命他去將此事告訴淑妃。
這情形,自然不能召外祖母入宮,那便得由淑妃出宮一趟。
明蘇當即派人去安排了。
楚恩見此行目的達成,將心放回了肚中,又見案頭上那疊得高高的奏疏,不由道:“這兩日,臣見幾位舊友面帶喜意,高興得好似過年一般,再見殿下案頭這擺得滿滿當當的奏疏,倒是知曉是為何了。
” 他這樣說,明擺著便是要公主發問的,明蘇也就順著他的意道:“是為何?” “大抵是見著了舊日的興旺了。
”楚恩嘆道。
明蘇原以為多半是些恭維拍馬的話語,誰知太尉卻提起了舊日,這舊日指的自然是太傅還健在時。
她默然片刻,終是道:“太尉不在朝中,故而不知這幾日大臣們的姿態。
以中書令為首,群臣皆諂媚,無一絲風骨。
” 楚恩聽她這樣說,竟是笑了笑,道:“未必就是諂媚,興許是大家心中都高興。
” 明蘇不解。
“到如今,已有六年了,幸而只過了六年,若是土六年,二土六年,殿下怕是看不到這諂媚了。
” 楚恩笑著說道,“太傅秉政四土年,只六年時光,還不能將太傅的影響全然抹去,朝中大半仍是他當年提拔起來的人。
殿下便未發覺,許多平日在朝中不願說話的人,這些日子積極多了嗎?” “殿下可記得,臣曾與殿下說過,「人老了,難免懷舊,朝中如臣這般,私下裡懷念的大臣,應當還有吧」,都是見過當年盛況的,都是知曉太傅忠心的,那般忠心耿耿,全無私心的輔佐,都能招致猜疑,招致滅門,誰能不心寒?” 楚恩嘆了口氣:“加上陛下好聽美言,於是善於獻媚之輩嶄露頭角,二位皇子相爭,派系之別甚於才王德行,習慣了舊日作風的大臣們自然看不慣,也自然只能沉寂下去。
殿下此行,是撥亂反正,臣等期盼已久了。
” 這是第一回有人告訴她,她所行是撥亂反正,是正義之舉,而非遭人唾罵的謀朝篡位。
明蘇有些無所適從,她不知當真是如此,還是掌權之後。
不論她所行為何,都自然有人將她所行粉飾成 大義凜然的模樣。
於是她也就未能接話,心頭亂糟糟,說了一句:“太尉先回府去吧,母妃今日便會去看望外祖母的。
” 楚恩聞言,也就起身告退了。
明蘇枯坐了片刻,心下亂糟糟的,似是思緒纏成了線團,理不清頭緒。
她很想與親近的人說一說話,但淑妃眼下當已出宮了,而阿宓要晚膳時方至。
明蘇有些後悔了,昨日她該與阿宓說,她不止要晚膳,她一日三頓加宵夜全都要。
不過,若是如此,阿宓興許會覺得她黏糊糊的,過於粘人了。
明蘇低落了一會兒,賜下許多珍寶,讓淑妃帶回家去,賜予太尉一家。
大臣們也很為難,中書令與幾位重臣私下裡商議了一番,接下去要如何行事。
陛下已被軟禁,京中局勢盡在公主之手,最好便是公主登基,如此局勢也就平穩了。
否則,興許會再起動蕩。
至於女子登基是否妥當,大臣們倒不大在意。
前朝曾出過一名女帝,也是公主即位。
雖只一人,但到底有過先河,有過先河的事,即便稀少,也使人生出有例可循之感,不會覺得彆扭。
但公主的難點便在於,陛下尚在,理當由陛下禪位,這才能使場面圓滿。
可陛下是何心思?公主這不緊不慢的,又是何心思,他們當真摸不透。
幾位大臣商議后,決定由中書令、尚書令與御史大夫一起上書,求見皇帝,而後說服皇帝,下詔禪位。
如此,事情便成了。
明蘇聞言,也由得他們去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