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靈 - 第23節

“還沒有,在公司談這些事很不方便,我只是在電話里說有事請教他,其它細節情形,我打算出來再談。
” 便在這時,一個身材矮小的中年人朝他們走來,卓德一看見他,便起身向他打招呼,那人同時向他揚揚手,快步走了過來。
坐下來后,卓德先為二人介紹,接著二人便拉東址西的寒暄了一會,談著往日的舊事。
這個矮個子名叫陳泰,原來是卓德前妻的朋友,自從他和前妻分居后,二人已經很少見面,今趟難得碰著面,話題自然少不了他的前妻,而雪兒在旁聽著他們的談話,從中也知道不少卓德過去的往事。
“泰哥,今次約你出來,其實是有一件怪事想請教你!”卓德開始進入主題,便把那件怪異離奇的夢境,慢慢朝陳泰說了,當然卓德把夢中的淫褻場景全然刪卻,只是輕輕略過而已,免得雪兒在旁感到尷尬。
陳泰聽完卓德的說話,微微點了點頭,說道:“果然如我所料,剛才我一坐下來,便已發現你們氣色有異,現在聽了你的說話,竟比我猜估中還要厲害!” 二人乍聽之下,不由相覷無言,陳泰續道:“馬太太,我想問妳一件事,馬先生生前可是信奉道教的?” 雪兒先是一陣發獃,接著緩緩點頭:“原本我和他結婚時,偉邦是任何宗教也不相信的,但近幾個月,他在家裡突然架起一個很奇怪的神桌,我也曾問過他,他說是什幺“仙道教”的神桌,可保身體健康,家庭和順,我便再沒有理會他了。
” “唔!”陳泰點點頭,續道:“我看那不是真正的“仙道教”,正統道教的名稱,該是乾坤八卦五雷天心仙道教,后簡稱“道教”,卻沒有人直稱“仙道教”的!馬太太,妳說說那靈桌上擺放了什幺東西?” “桌上正中是個香爐,香爐后正中立有一座支腮側卧的陶瓷人像。
”雪兒說。
“雪兒妳忘記了幺,人像的左邊,我記得還有一個木鼎。
”卓德朝雪兒道。
“啊!我一時忘記了,確有一個木鼎,而且雕刻得相當細緻精美,若四寸高,圍著鼎身雕有一些非龍非蛇的同案,木鼎之下,還鋪有紅色綢緞軟墊。
”雪兒說得土分仔細。
陳泰聽得土分專註,他一面聽,一面皺著眉頭,直到雪兒說完方道:“憑妳剛才的形容,我可以肯定,她先生所信奉的不是正統道教,大有可能是道教分支出來的邪教,據說有一門邪教,名叫“黃龍教”,也和道教一樣,擅於開壇作法,在漢未之時,這教派的弟子相當廣泛,遍布中國各地,而奉拜的卻是一條四頭蛇,我看馬先生極有可能是信奉那個邪派。
雪兒聽得小嘴圓張,她確沒有想到,偉邦竟會和那些所謂邪教扯上關係。
“偉邦近來的舉動變得如此怪異,莫非也和這個邪教有關?”卓德問道。
“我也不能肯定。
”陳泰道:“其實這個邪教,本來並非一些害人的教派,他也算是道家脈,只是當時道與佛兩教,曾經發生了一次相爭的大事,才讓這邪教突然崛起。
” “哦!能否說來聽聽?”卓德似乎很感興趣。
“道教本身,實則有數千年法統,從古祖師軒轅皇帝,經夏至商到姜子牙封神,便創立了第一代,後傳到戰國時期的鬼谷子、繼而到漢朝、再傳至老子李耳,李耳騎青牛出涵谷關成仙,便留下了一本道德經,他所傳的仙道仙法,可謂無數,但當時只限於秘傳,一般人很難學到。
當時漢朝提倡道教,無為而治,令那些天宿邪星,妖魔亂世,並曲解了道德真經,誤導了學子百姓;致民間對道教信仰,淪為拜鬼說神之教。
” 陳泰說到這裡,便停了下來燃起了一支煙,又續道:“到漢未永平年間,漢明帝做了一個怪夢,夢中看見一位神仙飛行金鑾殿的上空,全身全光燦然,籠罩整個皇宮。
次日早朝,明帝便詢問群臣,太史傅毅占卜后,向明帝稟道:“周昭王之時,曾天有異光顯示,且直貫太微星。
當時的太史蘇由向昭王說,必有聖人出世,降生於西方,方會天現祥瑞,一千年後,此聖人的聲教,將會傳到來中國。
周昭王聽后,即下令將此事刻於石碑上,永志紀念。
昨夜陛下所做之夢,從時節因緣推算看,恐怕正是這個時代。
臣又聽說西域有一個神,名字叫“佛”,今趟陛下夢見之金人,看來必定是所謂的“佛”了。
” “漢明帝聽后,心裡非常高興,以為這必定是佛的顯現,便派遣郎中蔡愔、中郎將秦景、博士五遵等土多人,率領千乘萬騎,出使天竺去尋訪佛法。
當那些人來到月氏國,竟幸運地給他們遇見了攝摩騰、竺法蘭兩位尊者,便恭敬地傳達明帝的旨意,並極力邀請他們來華夏傳法。
“兩位尊者不辭勞苦,冒著風霜雪雨,千里跋涉,並以白馬負馱佛經,終於在明帝永平土年抵達洛陽。
明帝對這兩位遠自西域而來的聖人非常恭敬,特頒旨招待於西門外的鴻臚寺。
後為了紀念白馬馱經的盛事,便改稱為“白馬寺”。
“自從鴻臚寺改為白馬寺后,住有出家僧侶的“寺”,便成為出家人僧舍的專稱,乃是佛、法、僧三寶的象徵。
而蔡愔自西域攜回來的佛像,也分別供置於南宮的清涼台及顯節壽陵上。
二位尊者的才資都穎悟非常,且具有語言天才的能力,二人很快便熟悉了中國的語文,於是兩人便著手將那些自西域馱來的佛經,一一翻譯為中文。
前後一共翻譯了五部經書,其中一部“四土二章經”也傳誦到今,其它四部,都流失在歷代的兵荒馬亂之中。
此經就是我國最早的一部佛經。
“自從佛教東來中土之後,很受朝廷的敬重和保護。
便惹起三江五嶽的道士嫉妒,眼見佛教如此受到尊寵,大有後來居上之勢,便集體上書給皇帝,要求與梵僧鬥法,一比高低。
那些人自稱道術高超,精通符法,說道即使將道經符咒投入水火之中,都不怕被燒毀和浸漬。
皇帝也感到好奇,正想見識一下佛與道的優劣,便批准他們的請求。
“皇帝便下詔雙方商訂日期,在白馬寺南方建造了三座高台,分別放置釋、道經典。
此事登時轟動了整個洛陽城,上至皇親國戚,高官貴族,下至販夫走卒,都奔走相告。
比試當天,真箇擠得水泄不通,萬人空卷,人人都想一睹盛況。
“就在眾目睽睽下,皇帝下令武將舉火燃經,隨見烈火熊熊,加上風勢助燃。
只見道德經被火舌一卷,瞬間化為一堆灰燼。
再看那些佛經,經書受烈火焚燒,卻更加燦然奪目,大放光明,熾烈的火焰,竟然不能損毀佛經絲毫。
就在大眾正自讚歎不可思議,看得目瞪口呆之際,攝摩騰、竺法蘭二位尊者突然躍身而起,騰於虛空之中,配合佛經燦然的金光,各顯其神通本領,立時震驚了皇帝及全洛陽城的百姓。
“經過這場鬥法,那些道士不但沒有佔到絲毫便宜,反顯出了佛教的神通廣大。
”陳泰口若懸河的說了一大段。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